中国中免未来还有发展的潜力吗?
关于中国中免的未来,市场上的担心无非就两个:
第一,随着免税牌照发放,中国中免是否还具备特许经营的稀缺性?
第二,中国中免的业绩,能否恢复增长?
从免税牌照的角度看,中国中免依然具备无可撼动的优势。
算上2020年王府井、海旅投和海发控获得的三张牌照,我国目前共有10家企业拥有免税牌照。
其中,中国中免是国内规模最大,牌照最齐全的免税运营商。除了自身的牌照外,其还在2017年收购了日上,2020年收购了海免。也就是说10张牌照中有3张在中国中免手上。
免税牌照的发放,会导致牌照的稀缺性降低,但中国中免通过牌照积累的规模优势并不会降低。
目前中国中免会员总数超过2800万,在国内免税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常年处在85%以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国内其它持牌公司并不会对它造成威胁。
从业绩增长的角度看,中国中免当下的增长乏力并不是公司经营层面出现了什么大问题,而是纯粹来自于经济和消费下行的压力。
所以一旦大环境出现反转,中产阶级钱包再次“鼓”起来,中国中免自然会恢复增长。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中免也并没有完全躺平等待,而是发生着一些改变。
比如,发展有税商品业务。
在2019年以前,中国中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免税商品,其占比高达95%;但自2020年中国中免开拓了线上业务后,其有税商品销售占比快速上升,甚至在2022年超过了免税商品。
但从盈利空间来说,有税商品的盈利空间有限,毛利率不足20%;相对应的,免税商品的毛利率在40%左右。
所以,从中国中免的毛利率变化来看,其走势主要受到免税产品的销售占比影响。2023年以及2024年三季报,随着免税商品占比回升,中国中免毛利率也有所回升,达到33%左右。
再比如,拓宽商品边界。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中免引进香化、奢侈品、食品百货、烟酒等各类商品品牌165个,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国产品牌数量占比超过40%,可见中国中免也在积极拥抱国货崛起的浪潮。
但就国货性价比来说,中国中免相较于电商平台,确实缺乏一定的优势。
综合来看,中国中免的这些自救动作,在短期内并没有对业绩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也只能说是没闲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免租金政策的变化。
要知道,支付给机场的租金一直是中国中免的成本中心,2019年中国中免销售费用中的租赁费高达123.42亿,其中,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的年保底租金加起来就有90亿。
对比之下,2019年中国中免的利润也才46亿,因此,中国中免一直被戏称是在给机场“打工”。
2023年底,中国中免分别与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签订了免税店经营补充协议,“保底+提成”的模式下,将二者的年保底租金降到了5.58亿和7.07亿。
保底租金的大幅下降,租金更多的与机场客流量挂钩,实则是将自身利益与机场利益绑定。由“打工”变成“共赢”。
新兴的市内免税店有可能成为免税行业的“救命稻草”。
市内免税店这一业态在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只要运营得当,是有商业想像空间的。
不久前,财政部、商务部、文旅部等多部门印发通知,自2024年10月1日起,我国市内免税店将从现有6家扩容至27家。
市内免税店的优势在于,便利,距离城市居民更近;市内提前购买,口岸离境提货,不影响消费者当天的其他行程;此外,市内免税店相较机场免税店租金更低。
市内免税店在我国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全球市场来看,许多国家都已有成功经验。
以韩国为例,这些年来,随着牌照的放开与免税限额的提升,韩国市内免税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底,韩国国内共运营57家免税店,其中市内免税店22家,占比接近40%。数据显示,韩国市内免税店的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0%,远超口岸店的5%,2019年韩国市内免税店销售规模占比超过80%,近两年更是提升到90%以上。市内免税店的繁荣不仅支撑起韩国免税市场的壮大,更成为了拉动韩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看,第一批转型市内免税店均为中免系,对中国中免而言,能否“逆天改命”,就看其是否能凭借牌照优势,抓住机会最大化分享政策红利。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免分红可是实实在在的,连续十多年分红比例超过30%,2023年更是大幅提升至50%以上。从估值看,当前中国中免市盈率20倍,这已经是公司2009年上市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中免(SH601888)$ #924以来成交额首次跌破万亿,如何解读?##【盘逻辑】深度解析,理清投资思路##社区牛人计划#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