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四号】
北京时间2025年1月23日23时3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四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相关技术试验验证。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58次飞行。
三大星座发射速度显著提升,机构称商业航天已进入“1-10”产业化阶段,这家企业参与了千帆星座等国内重点项目,另一家碳纤维产品已经率先稳定批量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
一、2024年是三大星座批量发射的起步阶段,未来发射速度将明显提升
卫星互联网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和延伸,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有三个“万星星座”计划:“GW星座”由中国星网牵头,计划打造一个由1.3万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千帆星座”由上海等长三角9大城市共同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预计到2030年底实现1.5万颗卫星提供多业务融合服务;“鸿鹄-3”星座计划在160个轨道平面上发射共1万颗卫星。
由于,卫星运营商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获取频率的优先使用权,申请后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星、9年内必须发射总数达到10%、12年内发射总数需要达到50%、14年内整个星座必须完成发射。因此,全球对于低轨卫星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
业内认为,2024年是“千帆星座”、“GW星座”、“Honghu-3星座”这三大星座批量发射的起步阶段,根据进度计算,预计未来发射速度将明显提升。
二、商业航天已进入“1-10”产业化阶段
西部证券杨雨南表示,我国高度重视卫星通信技术发展。
发展卫星通信行业被写入中央“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专门提出要“加快布局卫星通信”:完善高中低轨卫星网络协调布局,实现5G地面蜂窝网络通信和卫星通信融合,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信息网络。商业航天进入到“1-10”的产业化阶段,行业成长速度加快。
据艾媒咨询数据,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382亿元。
三、相关上市公司:
$天银机电(SZ300342)$ :公司控股子公司天银星际是专业研发生产星敏感器的商业公司。天银星际陆续开发了纳型、皮型、展开式等新一代星敏感器和高精度、超小型太阳敏感器,并参与了千帆星座等国内重点航天项目,千帆星座的前两批发射都应用了天银星际的星敏器产品。
![](https://gbres.dfcfw.com/Files/iimage/20250125/A862FCDFC80E00F389A3C62FC635605C_w477h243.png)
$上海瀚讯(SZ300762)$ 覆盖行业宽带通信芯片、通信模块、终端、基站、应用系统等,已形成了“芯片-模块-终端-基站-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专注于陆、海、空、天领域特殊机构用户的行业应用。公司已经启动低轨卫星通信分系统设备研制工作,参与相关低轨卫星星座项目建设,作为该星座通信分系统承研单位,负责该星座通信分系统的保障与支撑,研制并供给相关卫星通信载荷、卫星通信终端等关键通信设备。
![](https://gbres.dfcfw.com/Files/iimage/20250125/60D4CC1211080C433F33EF301769140E_w498h248.png)
$上海沪工(SH603131)$ 全资子公司上海沪航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商业卫星总装集成、航天产品核心部件设计及制造等服务,参与多种小型卫星的装配、制造业务,具备专业的商业卫星AIT生产能力,可同时装配多颗500KG以下的商业卫星,是少数具备500KG级商业卫星总装场地条件的民营卫星公司。
![](https://gbres.dfcfw.com/Files/iimage/20250125/417FCBC12483F2B1379B1EBB1AD3E6A3_w490h237.png)
中简科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航空、航天等领域用碳纤维的研制与批产。公司主要产品为碳纤维、碳纤维织物。公司ZT7系列碳纤维产品已经率先稳定批量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多年,以ZT9H为代表的新一代碳纤维也伴随不同应用领域进行了多个场景的验证。
![](https://gbres.dfcfw.com/Files/iimage/20250125/172180290AB7A39E5F02EB6650761CA8_w458h249.png)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