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北汽蓝谷的业绩预告,很多朋友认为公司越做越亏、前景不明,股价也不理想。我综合了最近的很多消息,有几点思考在此分享,但不构成投资建议。
先说结论,如题所示:从各方面来看,北汽集团要把新能源车做好做强的决心很足,从北京国资的角度来看也必须做大做强、打造出自有的新能源车企,因此24年以来很多动作都在密集落地,基于此,我认为未来两年内,北汽蓝谷将逐步构建起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矩阵,迎来销量持续增长,进而实现业绩扭亏为盈。
1、产品矩阵必然要扩容
享界S9去年上市了,更大的期待是后续新品。增程版25年上市已经是板上钉钉,大概率在上半年就会成行,这一节点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毕竟这两年理想、零跑能够先后实现净利润转正,混动车型的问世是关键。
加上享界本身就因为电动智能化优势、华为智选品牌加成、豪华新能源轿车市场供给相对不足buff叠满,增程版必将再添一把大火进一步激活享界品牌的市场表现,平均月销量到达万级应该是迟早的事。
此外,根据以往的车型发布的经验来说,S9很有可能会有其他升级版,比如加长版,同时我国消费者对于SUV可以说是情有独钟,那么享界必然会上SUV车型,不过怎么协调和M9的定位差别是北汽和华为要考虑的,也许走越野路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去年12月份,集团张总和老余在海南合体参加了央视直播,期间也有表示未来北汽和华为还将带来更多合作车型,也能侧面印证这一猜想。
再看看其他车企,这个猜测还能更加明朗。同处于鸿蒙智行四界之一的智界,先有轿车车型S7,随后出了轿跑SUV R7,上市两个月销量就突破了4.2万,也让智界这一品牌立住了、站稳了,口碑和销量双丰收。
类似的还有24年以来备受关注的零跑,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净利润转正的新势力。产品矩阵上看,零跑也是逐步实现了的B、C级别轿车和多个级别SUV产品的覆盖,据说25年还要强化A系列的小型化车型。
先由优势车型打造品牌口碑,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且各车型间必须高度协同、有效推广,共同贡献业绩,这是品牌能够真正打开并守住市场的关键,从智界和问界已上市的产品来看,华为也是遵循这个思路,享界也不会例外,新车型值得关注。
再就是北汽蓝谷的自主品牌极狐
24年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全年销量8万多台,连续三年翻番,其中主力车型是围绕“场景化造车”理念先后上新的阿尔法T5、S5和考拉,分别为SUV、轿车和MPV,实现了各个赛道全覆盖。预计2025年极狐还将继续有新品上市,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和享界一起形成“内外双驱”的上涨动力。
2、销量增长要稳住,还要跃升——27年年销量60万
前阵子北汽提出了一个三年跃升计划,喊出了“力争到2027年,极狐成长为年销60万辆以上的新能源品牌”的口号。同时北汽集团还宣布,到 2030 年研发投入将超过 1000 亿元,重点放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有效支持极狐的长期发展。
还是对比目前已经实现盈利的理想和零跑:理想23年销量37.6万辆,营收1238.5亿元,净利润118.1万元,首次实现全年扭亏为盈;零跑24年销量为29.37万辆,同增104%,其中四季度月平均交付超4万辆,预计单季度净利润转正。
粗略地看,尽管各家车企前期成本有差异、每个报告期摊销成本不同,但显然销量30万上下将是新势力品牌规模效应显现的一个关键节点。
在北汽集团all in 新能源车的规划下,极狐按照24年的增长态势,享界25年完成增程提量,保守估计25年北汽能实现24年基础上再度翻番,至27年铁定能冲刺完成目标,届时将全面实现扭亏为盈。
3、“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的一些老问题
之前一直大家都吐槽说北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本来中国新能源第一家,但是后续乏力,极狐车型不足,品牌力也不够,所以销量也不太好,很早就和华为合作,但是Hi版卖的不行,趁着大家感兴趣我也说说。
最核心的是销量,24年提升是有目共睹的,21-23年极狐全年的销量分别是6000台、1.2W台、3W台,加起来也未到5W,24年一年就干了8.1W台,同比增长了170%,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产品定位和策略的变化。
之前的阿尔法T和S均属于20-30万元级别,阿尔法S华为HI版售价更是高达40万元左右,北汽的品牌力还不能在消费者心中撑起这么高的售价。
所以之后主打降价策略以及场景化、年轻化定位成为关键。24年的纯电SUV阿尔法T5,定位家用,轿跑阿尔法S5,定位年轻群体,售价分别为12.88万元,12.38万元起。明显公司更加务实,定位更加准确。而高端电动轿车市场则交给与华为合作的享界,主打行政级别轿车,有华为的流量带动+BBA替代定位,这样的策略才会更有效果。
此外,北汽对流量有了更多的“感觉”,24年和“与辉同行”合作,极狐官方平台相关作品阅读量超过2365万,狠狠地赚了一波流量。最近还和“封神”合作,不知道会不会有妲己开极狐的场面呢,当然和华为享界合作提供了持续的流量,这些对于品牌力提升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一旦摸清了流量的玩法那就一通百通了。
大家都明白,所有的成果都是“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之前和华为合作,确实外部的机会是没有现在好的,从政策支持到消费认知,以及各方投入的精力。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抓住这一次机会,这个北汽是懂的,所以北汽要“ALL IN”华为合作,“ALL IN”新能车。
为什么今天会写这么多关于北汽蓝谷、极狐、享界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新能源车行业这几年的确很卷,但由于新能源车本身科技+消费的属性,叠加国家的政策导向支持,因此市场的关注度一直都还在,而且即使这两年A股市场行情再差,新能源车板块每年也都会有至少一轮阶段性的操作机会,从北汽这些年股价的K线走势也可以得到印证。兼具鸿蒙智行概念、自动无人驾驶概念、甚至国企改革并购概念等等不是哪一只票都有的,我隐隐觉得北汽蓝谷有可能成为后面讨论热度非常高的标的,先留文一篇,等着后面大家慢慢讨论。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