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在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整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兴银基金却显得格格不入,成为千亿级公募中的“掉队者”。

这一年,兴银基金管理总规模锐减189.59亿元,业绩下滑,投资决策失误,管理层动荡,合规问题频发,一系列负面事件将这家曾经的千亿公募推向了风口浪尖。

规模缩水190亿,结构失衡

2024年,兴银基金的管理总规模从2023年的较高水平降至1062.77亿元,规模缩水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更为严重的是,兴银基金的产品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问题。固收类基金占比超90%,而权益类基金占比不足10%,这种“重债轻股”的现象在公募基金行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具体来看,货币基金的规模缩水成为了兴银基金总规模缩水的“罪魁祸首”。2024年,兴银基金的货币基金规模从2023年的613.8亿元骤降至458.2亿元,降幅超25%。

货币基金通常配置高安全性资产,收益稳健,按理说很难出现如此大幅的缩水。然而,兴银基金却在这一领域遭遇了滑铁卢。

除了货币基金外,兴银基金的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规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3年的26.03亿元降至14.04亿元,同比下滑11.94亿元;债券型基金规模从2023年的603.6亿元降至580.15亿元,同比下滑23.45亿元。


有举报信称,基民太惨了,股基跌稀烂,躲进余额宝货基,又被兴银基金白割韭菜!2024年8月30日,兴银基金所有基金中报公告,4月30日,管理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因未严格执行公司制度,被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出其警示函。心急的宝子左滑跳转看公告。

这公告好大一块遮着抹布!实锤是兴银基金和副总经理、货基基金经理洪二被处罚,只是违反公司制度?呵呵,是重大违规!

2023年末洪大经理管理货基,逆回购买入监管严禁投资的低评级AA债。证监会《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2016年就明确规定,不得投资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就是禁止基金公司为短期业绩和冲规模,贪图烂债高票息损害让基民本金受损。



多只基金业绩不佳,投资决策失误

兴银基金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同样令人失望。其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较差,多只基金业绩长期不佳,甚至出现了累计亏损超过30%的情况。

以兴银景气优选混合A为例,该基金成立三年多来净值累计下跌44.66%,大幅跑输业绩基准。

2024年以来,该基金净值下跌17.17%,同样跑输业绩比较基准逾10个百分点。这样的业绩表现无疑让投资者大失所望。

除了兴银景气优选混合A外,兴银基金旗下还有多只权益类产品表现不佳。这背后反映出兴银基金在投资决策上的严重失误。一些基金经理无视基本面风险,盲目重仓问题股,导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

例如,兴银基金的资深基金经理孔晓语在普利制药的投资上就遭遇了“滑铁卢”。普利制药基本面早已出现严重问题,净利润多年负增长,2023年更是断崖式下降超70%。

然而,孔晓语却在2024年一季度让旗下4只基金集中重仓该股,占各大基金股票市值比例均超4%。结果可想而知,当普利制药被曝出财务造假后,孔晓语只能在二季度卖出股票,亏损出局。

以孔晓语为例,作为公司资深“老兵”,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业绩长期不佳,近2年、近3年任职回报分别为 -5.83%、-13.58%。

管理层动荡,合规问题频发

兴银基金在2024年的管理层动荡也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短短4年时间里,兴银基金更换了4位总经理。2021年3月张力离任,张贵云接任不足半年又离任;赵建兴2021年8月接任,2024年7月再次离任;期间董事长吴若曼还曾兼任代总经理,直至2025年1月易勇上任。

除总经理外,兴银基金的中层管理者变动也十分频繁。督察长、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关键岗位人员相继离职。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稳定性和战略连续性,使得公司在合规建设、投研能力建设和内控管理等方面漏洞百出。

吴若曼女士为兴银基金董事长,中国国籍,本科,历任贵州省档案局科员,深圳特区证券公司襄理,南方证券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蔚深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光大证券总裁助理兼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光大银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兴业银行期货金融部总经理、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兴业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2023年5月26日任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吴若曼女士

在合规方面,兴银基金更是频频“踩雷”。

2024年4月,兴银基金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因未严格执行公司制度被上海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尽管兴银基金在公告中指出已完成相关整改,但这一事件无疑给公司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兴银基金还曾陷入“违规买入低评级债券”的风波。有市场传言称,兴银基金副总经理洪木妹为冲规模买入监管严禁投资的低评级债券。尽管兴银基金对此进行了公开辟谣,但从相关基金产品的持仓情况来看,这一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投研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市场

兴银基金在投研能力方面的薄弱也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3.97年,短于行业平均的4.69年。任职短于3年的人数占比超36%,这意味着兴银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缺乏稳定性和经验积累。

以兴银基金的权益投资部总经理袁作栋为例,他管理了8只基金,管理规模9.73亿元。然而,其偏股混合型基金表现较差,如兴银智选消费混合A近一年收益率仅7.34%,排名靠后。他偏好的“高性价比资产”策略在2022至2024年市场波动中失效,对周期股和消费股判断失误,未能及时调整仓位,导致回报率不佳。

投研能力的薄弱使得兴银基金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在权益类基金大扩张的背景下,兴银基金并没有吃到什么红利。相反,其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仅20多亿,在行业内话语权很低。

新基金发行遇冷,市场认可度低

在2024年,兴银基金还遭遇了新基金发行遇冷的尴尬局面。尽管兴银基金在2024年新发行了多只产品,但从募资额来看,单只产品规模均在一亿元以下。其中,创盈一年定开债基更是只募集到1000万元规模,而且这1000万还是兴银基金自己认购。这只产品在3个月发行期间并无任何外部投资者认购,这无疑给兴银基金的市场认可度泼了一盆冷水。

新基金发行遇冷背后反映出投资者对兴银基金的不信任。在业绩不佳、管理层动荡、合规问题频发等多重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兴银基金已经失去了投资者的信心。

未来前景堪忧,挑战重重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兴银基金的未来前景显得堪忧。新任“掌门人”易勇虽履历与公募业务契合,但面对如此多的难题和挑战,他能否带领兴银基金走出困境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兴银基金需要解决的是管理层稳定性和战略连续性的问题。频繁的人事变动已经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新任管理层需要尽快稳定局面,明确公司的发展战略。

在业绩不佳、管理层动荡等多重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兴银基金的市场形象已经严重受损。公司需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行动来挽回投资者的信心,重塑市场形象。

兴银基金在2024年的表现无疑令人失望。规模缩水、业绩不佳、管理层动荡、合规问题频发等多重负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家曾经的千亿公募陷入了深深的泥沼之中。

未来,兴银基金能否走出困境,实现业绩反转,仍需时间给出答案。但无论如何,兴银基金都需要深刻反思过去的失误和不足,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提升,才能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

恭喜解锁12个月手机L2专属领取资格,立即领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