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寻求上市,以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然而,并非所有公司都能顺利通过监管审核,宁夏盾源聚芯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盾源聚芯”)便是其中之一。

这家主营硅部件与石英坩埚的企业,在冲刺A股主板的过程中,因关联交易问题、盈利能力下降以及扩产合理性存疑,最终被深交所终止IPO审核,成为资本市场的又一警示案例。

日企“影子”挥之不去 业务独立性深受质疑

盾源聚芯的成长历程,与日本磁控(Magnetron Co., Ltd.)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日本磁控分拆而来的业务板块,公司从成立之初便深受母公司的影响,其业务模式、供应链体系乃至核心客户资源都与日本磁控高度重叠。正因如此,盾源聚芯在申请IPO时,市场对其独立性问题提出了诸多质疑。

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通过关联方销售的产品占比一度超过70%,其中经由日本磁控控制的渠道间接销售的比例高达38.55%。面对监管层的高度关注,盾源聚芯试图调整销售模式,逐步从关联交易模式向直接销售转型。然而,即便表面上减少了关联交易,公司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依然需要依赖日本磁控及其关联方的渠道,并为此支付高额佣金和服务费。

在盾源聚芯的财务报表中,一项异常数据尤为引人关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向关联方支付的销售佣金及服务费累计超过1.45亿元,其中2022年单年支付额占总营收的54.64%。这样的佣金比例在A股半导体行业内极为罕见,远超同行可比公司的水平。

例如,盛美上海、拓荆科技、芯源微等半导体企业,即便采用代理销售模式,其佣金比例通常仅在0.5%-4%之间,而盾源聚芯的佣金比例却高达5%-15%。如此巨大的差异,使得市场对其财务透明度和合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甚至开始质疑公司是否在通过这一模式变相向关联方输送利润。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向关联方与非关联方销售同类产品的毛利率存在极大的落差。例如,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盾源聚芯向关联方ATC销售硅环的毛利率分别为12.49%、11.17%和1%,而向非关联方销售的毛利率却高达42.55%、39.19%和11.91%。

这种异常的价格差距,意味着公司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向关联方销售产品,同时再通过高佣金支付的方式向关联方进行利益回流。这一现象不仅增加了监管层的审查力度,也让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模式和财务真实性充满疑虑。

除了关联交易问题,盾源聚芯的盈利能力也在近几年出现显著下滑,令市场对其长期增长潜力充满不确定性。尽管公司在2020年至2023年间的营收从2.63亿元增长至13.16亿元,硅部件业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15.01%,但在半导体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下,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已受到严重挑战。

特别是在2024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产品石英坩埚的产能利用率已不足50%,即便如此,公司仍计划通过IPO募资扩产。对于这一策略,市场普遍表示质疑。在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盾源聚芯坚持扩大产能的做法不仅可能难以改善业绩,反而可能加剧资金压力,使公司陷入更大的经营困境。

最终,盾源聚芯选择撤回IPO申请,宣告上市计划失败。这一决定不仅代表着公司短期融资计划的受阻,也凸显出当前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治理结构、财务合规性以及独立经营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仍然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盾源聚芯的下一步走向仍然充满未知。是选择调整经营模式,优化自身财务状况,再次冲刺资本市场?还是在现有模式下寻找新的融资渠道,以维持业务发展?这些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资本市场的标准正变得越来越严格,任何试图规避监管、隐藏财务瑕疵的企业,都将在上市道路上遭遇重重阻碍。

经销模式下的关联交易运作逻辑

经销模式是企业常见的销售模式之一,企业通常不会直接面向终端客户销售,而是通过经销商或代理商进行分销。一般而言,企业与独立第三方经销商的合作模式具有市场化定价机制,价格和佣金水平由供需关系决定。但当经销商与企业存在关联关系时,这一模式的公平性就值得商榷。

在关联交易的背景下,企业的销售可能通过关联方经销商进行,表面上看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在价格制定、返利、佣金支付等环节,可能暗藏利益输送的空间。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操作方式:

低价向关联经销商供货,再由其以市场价销售,赚取利润

企业可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关联方经销商供货,而关联经销商则以正常市场价或更高的价格销售给终端客户。

这样一来,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压缩,而关联经销商则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种模式不仅影响企业的财务真实性,还可能导致关联方获得额外收益,甚至通过再分配回流至企业管理层或控股股东。

高佣金或销售返利形式输送利益

在经销模式下,企业通常会向经销商支付一定比例的销售佣金或返利,而如果该经销商属于关联方,佣金支付就可能成为一种变相的利益输送手段。

例如,企业可能向关联经销商支付远高于行业水平的销售佣金,以此将企业利润转移至关联方,从而减少上市公司报表上的盈利能力,但让资金流向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掌控的公司。

不同客户毛利率存在异常差异

在正常市场交易中,毛利率应在合理范围内波动,然而如果企业向关联方经销商销售的产品毛利率明显低于独立客户,就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例如,一家企业向独立客户销售产品的毛利率保持在40%以上,但向关联经销商销售相同产品时,毛利率仅有10%甚至更低,这样的差异可能表明企业通过低价销售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

境外关联经销商的“中转”角色

一些企业可能会利用境外关联方作为经销商,以规避国内监管的审查。企业先向境外关联经销商低价销售产品,再由该经销商销售给终端客户。

在这一过程中,境外关联方可能以高佣金、服务费、管理费等名义获得企业资金,实际形成利益输送。

由于境外关联方的财务信息往往较难获取,企业可以通过这一模式隐匿部分资金流向,加大监管难度。

经销模式下利益输送的潜在影响

企业若在经销模式下进行利益输送,不仅会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还可能引发更深远的市场后果,包括:

虚增或隐匿企业利润,影响投资者判断

通过低价销售或高佣金支付的方式,企业可以人为调整利润水平,使得财务报表的盈利能力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这对投资者而言,可能造成误导,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掏空上市公司利益,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关联方通过经销商模式获取企业利润,实质上是一种变相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这种方式不仅会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现金流被无形中抽离,影响长期经营稳定性。

潜在的税务和法律风险

通过关联经销商进行跨境交易,可能涉及转移定价问题,进而引发税务合规风险。

监管机构可能会针对企业是否存在“避税”行为进行调查,若企业未能提供合理的商业理由,可能面临处罚甚至更严厉的法律责任。

影响企业融资及资本市场信任

对于计划上市或已上市的公司而言,若被监管机构认定存在不合理关联交易,不仅可能导致IPO失败,还可能影响企业后续融资能力,甚至遭遇市场资金流失、股价大跌的情况。

经销模式下的关联交易,因其涉及供应链、销售渠道和资金流转,往往较为复杂,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因此,企业在制定销售模式时,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确保定价公允,避免形成利益输送的嫌疑。同时,监管机构与投资者也应对企业财务数据中的异常情况保持警惕,确保市场公平透明。

在资本市场不断加强监管的背景下,企业若想获得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在商业模式上做到真正的独立运营,避免通过经销模式进行不透明的财务操作,否则最终可能面临法律风险,甚至失去投资者的信任。

 

想炒股,先开户!选东方财富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