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某个清晨,你正通过智能手表监测心率,而某个遥远的实验室里,AI系统仅用几分钟便筛选出了一种潜在抗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这样的场景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科幻片。

AI与生物医药的碰撞,或许正以颠覆性的姿态改写人类对抗疾病的剧本。港股创新药板块,正是让科幻片走入现实的助推之一。

一、创新药:关乎人类存亡的“科技竞速”

AI重塑各行各业的背景下,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创新药领域?

医药行业的本质是“向死而生”。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高达26亿美元,耗时十年,失败率超过90%。而当创新药遇上AI,这一困境或有可能被破解。若将新药研发比作“大海捞针”,AI便是“磁铁”。

传统模式下,科学家需手动筛选数万种化合物;而AI通过深度学习,可预测分子性质、模拟药物与靶点结合效果,有效加速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据麦肯锡分析,生成式AI在制药行业的不同环节中,预计每年可以产生约600亿到1100亿美元的价值。

资料来源:麦肯锡

基长这两天还读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和大家分享:诺奖得主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布一项重磅研究,通过结合多种AI算法,成功从头设计了具有高效催化活性和新型折叠结构的丝氨酸水解酶,达成里程碑式突破。而从投资视角来看,创新药面向的是星辰大海——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需求,从不会消退。

让我们将目光放得再长远些,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叠加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健康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药市场称得上“长坡厚雪”

据咨询公司沙利文分析,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达到了1.4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1.77万亿美元2.07万亿美元面向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出海或是国产创新药主线,中国创新药出海之路可谓是多种模式并驾齐驱。其中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和数量逐年上升,同时首付款总额也呈上涨趋势。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药企正努力从“仿制跟随”转向“原创领跑”。根据历年NMPA年度药品审评报告,1类新药IND品种数量自2017年以来逐年上升,2023年为1241个,同比增长31.7%,为近5年新高(小科普:1类新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通常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研发、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或生物活性的药物)。

中国药企注册性临床开展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数量于2023年超过美国。在创新药研发这一领域,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或正在逐步兑现,规模宏大的工程师群体和完备的科研体系,为研发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

资料来源:东吴证券

此外,政策端也有发力。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临床价值导向的审评规则,倒逼企业告别低效仿制,转向真正的创新。在1月17日国家医保局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集采省下来的钱80%将用于创新药,充分发挥了减负担、腾空间、促改革的动能转换作用,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切,都为创新药板块注入了扎实的产业逻辑。

$广发创新药ETF联接A(OTCFUND|012737)$ $广发创新药ETF联接C(OTCFUND|012738)$

二、港股:全球创新药企的“离岸实验室”

那么,为什么是港股?

从数据上看,恒生指数早已跨过20000点关口,自2024年以来涨幅达32.67%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2月17日,指数的过往表现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须谨慎)

从长期来看,港股市场有望在宏观经济复苏、政策支持和资金流入的推动下延续估值修复与盈利增长的态势。

对于医药板块来说,香港市场是一座横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既承载着中国内地医药企业的创新野心,又吸引着全球资本的瞩目。自2018年港交所推行18A规则以来,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被允许在此上市融资。就像我们此前说过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产品上市前往往较难盈利。

18A政策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在港股上市融资的渠道,帮助它们获得资金以支持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根据Nature统计,2024年医药行业投融资环境有所回暖,预计全球医药行业投融资规模有望增长40%。在降息周期的大背景下,港股流动性有望得以修复,为创新药板块注入活水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Nature

$广发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A(OTCFUND|012804)$ $广发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2805)$ $广发恒生消费ETF发起式联接(QDII)A(OTCFUND|020743)$ $广发恒生消费ETF发起式联接(QDII)C(OTCFUND|020744)$

三、港股创新药指数:投资未来的抓手

说清楚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关注创新药、为什么可以期待港股之后,具体要怎么投?

基长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投资未来的抓手:港股创新药指数(931787.CSI)。它在香港市场中选取不超过50家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开年以来该指数已经“吸金”超25亿,目前指数挂钩的基金产品规模合计超百亿!

(数据来源:wind,截至2月17日,指数挂钩产品的规模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须谨慎)

指数所选公司业务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全链条,前十大成份股权重近70%,如同攥紧的拳头,精准击向医疗行业最前沿。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2月17日。以上信息仅为指数前十大成份股介绍,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作为投资者收益的保证。指数公司后续可能对指数编制方案进行调整,指数成份股的构成和权重可能会动态变化,投资须谨慎

而从其估值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个指数的市盈率比较高,而市净率比较低,这是因为市场对于科技行业公司的未来增长潜力有较高的预期。尽管这些公司的市净率可能较低,但投资者仍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以获取未来的增长收益,侧面反映了市场对其成长性的期待。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2月17日。指数市盈率、市净率高低不代表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须谨慎

复盘港股创新药过去的表现,我们发现港股创新药指数近一年、近三年回报以及夏普比率,都比其他同类型创新药指数好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2月17日;年化夏普比率=(年化回报率-无风险收益率)/年化波动率,无风险收益率取一年定存利率(税前)。指数的过往涨跌幅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须谨慎

总结来说,选择港股创新药指数,本质是押注两种“未来生产力”:一是生物技术的突破,二是AI对研发范式的颠覆。两者交织,催生出指数成份股中那些“既懂试管、又擅算法”的企业。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QDII)A(OTCFUND|019670)$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QDII)C(OTCFUND|019671)$

四、写在最后:共同见证一场塑造未来的投资叙事

投资创新药不是追逐短期的市场情绪,我们需要穿透市场噪音、相信技术的复利。当AI加速赋能创新药研发,当港股成为创新药企的一扇展示窗口,我们或许能够共同见证一场塑造未来的投资叙事。

$人工智能ETF科创(SH588760)$ #人工智能能否受益?##创新药利好不断,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文章来源:牛基投资社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