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导语:超340亿非标即将到期,7家险资的进退两难,一切才刚刚开始。

五六年前种下的摇钱树,变成了随时可能引爆的雷。

在2025年偿债高峰期启动后,险资与 $万科A(SZ000002)$ 真正的博弈刚开始。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房企非标融资渠道被一条条堵死之后,急需融资的万科,与面临“资产荒”的各家险资,换了个方式继续“热恋”。

新华保险(601336.SH)旗下新华资管、泰康保险集团旗下泰康资管、华泰保险旗下华泰资管、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601601.SH)旗下太平洋资管、中国太平保险集团(0966.HK)旗下太平资管、以及中国平安集团(601318.SH)旗下平安资管和平安养老,招商信诺人寿旗下的招商信诺资管等7家险资,通过非标金融产品向万科担保的旗下项目投资,仅保险资金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简称保债计划)涉及的金额就超过了340亿元。

截至去年11月底,这一数字占万科为子公司担保的债务余额总量超过29%。

其中,除去年到期的新华资管产品已谈妥展期外,据金妹妹不完全统计,泰康资管、太平资管的保债计划产品将陆续在今年到期。

此外今年到期的,还有万科数百亿境内外公开债券。

早在2023年底,业内就传出万科偿债能力受质疑、万科找险资商量债务展期的消息。至今,困扰险资的“万科焦虑”,一直没有消失。

01 超340亿非标敞口

万科的一举一动,牵动着险资债权的安全性。

今年1月底,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简称深铁集团)进一步强化了对万科的控制权。国资背景的高管入驻万科,对从中高层管理团队到重点地方大区经理的关键岗进行了调整、撤换。新管理层明确提出将借助国资支持,引入外部资金,优化万科债务结构。

目前,深铁集团已为万科提供了28亿元的低息股东借款,专项用于偿还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务。此外,深铁集团还通过认购中金印力公募基金、受让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块等方式,帮助万科盘活资产、回笼资金。

但以上种种努力,对于万科现有的天量债务,仍有相当差距。

以前述提到的险资非标产品为例,资管新规出台后,保债计划成为险资和地产公司合作的主要工具。前述7家险资,在2019年至2023年登记了23只与万科有关的保债计划产品。

这些资管产品期限为3年至5年,注册规模合计402亿元。

保债计划是一种非标债权资产。这些产品下的募集资金,以债权形式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不动产等项目,但并不保证本金和收益。

通过保债计划,过去五年间,这7家保险机构向万科实际投资343.4亿元,单个项目融资规模约为7亿元至60亿元。其中,投资规模较大的平安资管、泰康资管、新华资管和华泰资管等,投资金额均超过了50亿元;太平资管投资金额也有49.5亿元。

超过340亿元的保债计划产品绝非一个小数目。如果放到万科的债务篮子里,更显得引人注目。

截至2024年11月30日,万科为旗下子公司担保的各类债务余额约为1168.23亿元,而通过保债计划实际融得的资金,占有超过29%。

此外,险资对万科的债务风险敞口,体现在更多非标产品和投资组合上。

比如,中国平安集团与万科的合作,除了保债计划,还有贷款和信托计划等。

平安资管和平安养老注册的4只涉及万科的保债计划产品,于2024年至2026年陆续到期,现在或正在谈判展期之中。平安信托设立的信托计划,在2024年4月已经宣布延期。

而平安银行(000001.SZ)向万科提供的一笔58亿元贷款,将于2036年到期。去年9月,平安银行又向万科提供了一笔35亿元的3年期有息担保贷款。

02 进退之间

只要债务之剑没有落下,险资担惊受怕的事情就不会完。

万科偿债高峰期到来时,这些保险公司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加紧催债进度,还是继续向万科输血、以确保万科不至于丧失偿债能力?

险资对万科偿债能力的担心,大致始于2023年下半年。一个重要的表现是,2023年以后险资便逐渐减少了与万科的非标债权合作。

2023年上半年,还有新华资管、招商信诺资管、太平洋资管等三家公司与万科设立保债计划产品。到了次年,险资向万科“讨债”的消息就成了业内热议的话题。

险资有充分的理由,为万科债务安全性感到担忧。

2025年万科即将到期的境内外公开市场债券共有9只,总规模约为215.9亿元。其中,仅今年一季度需要兑付的境内公开债,就有98.9亿元。另外,一年内到期的境内债务余额,亦超过326亿元。

但万科现金流明显不足。截至2024年9月30日,万科的货币资金不到80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超过200亿元。

同期,万科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从2023年底的62亿元暴增到1168亿元。这意味着,即使账上全部现金拿来还债,也只能覆盖万科约三分之二的短期债务。

今年地产市场仍充满不确定性,如果继续收缩,万科的现金很可能继续萎缩。

险资必须想办法避免出现更坏的情况——万科债务重组。

按照房企债务重组的偿债顺序,有担保的债权的清偿顺位,优先于普通债权。但是险资显然不愿意万科走到那一步。

今年1月公布的几个房企债务重组方案表明,一旦出现债务重组的情况,大幅削减本金几乎不可避免。

比如,碧桂园(2007.HK)披露的重组方案就削减了超过70%的有息外债本金;而融创(1918.HK)和龙光地产(3380.HK)的削债比例亦分别超过五成和七成。

房企债务重组本金削减幅度增大,主要与国内市场继续收缩有关。销售收入减少和资产价格下降,限制了房企履行重组方案的能力。

股权可以清仓,但债权的“主动权”其实握在债务人手里。因为哪一方都怕爆雷。

已经入局万科的险资,无疑进退失据:

一方面,万科短期内的偿债能力和行业现状不利于继续追加投资。但另一方面,险资又不得不想办法保证万科的偿债能力不继续恶化,甚至还得帮万科提高偿债能力,以避免万科滑向碧桂园、融创和龙光的境地。

03 最终还是“时间换空间”?

2025年一季度可能是险资和万科最繁忙的一个季节。双方正在为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债务紧急展开磋商。

今年2月中旬,险资与万科已达成的两个协议,或给今后化债之路“打了样”。

万科和新华资管谈妥展期。万科为旗下子公司武汉誉天兴业置地担保的融资余额为20.4亿元的保债计划产品,其到期日由2024年末调整为2026年12月31日。

对于万科来说,避开偿债高峰期,有助于缓解集中还债的压力;但拉长还款周期,或为万科带来更多利息支付义务。

而对保险公司来说,新会计准则切换下,债务展期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意味着利润波动放大。

以前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资产,根据新会计准则被归入FVOCI(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反映当期损益。

时间换空间的展期,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此外,万科化债还有另一个路径。

与新华资管达成债务展期一个月后,万科又与中信金石、新华保险和大家保险等资方达成协议,联合设立16亿元Pre-REIT基金。其中,新华保险认缴比例最多,接近59.94%。

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收购福建省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厦门泊寓院儿·海湾社区项目。换句话说,就是加速存量资产盘活。

险资和万科联合设立Pre-REIT,构建出一个“募-投-管-退”闭环,吸引更多资金“接盘”,从而协助万科提升偿债能力。

只不过,为难的还是继续参投的险资:旧债还没有要回来,又不得不咬牙追加投资,承担更多莫测风险。

恭喜解锁12个月手机L2专属领取资格,立即领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