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发布「HAD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并开始向用户陆续全量推送,标志着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正式开放体验。与此同时,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也官宣在中国区落地,部分媒体已启动针对中国复杂路况的FSD能力测试。在这场全球智能驾驶产业变革中,中美两大科技巨头正围绕智驾体验展开直接较量。
从竞争格局看,小米汽车无疑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对手之一。双方均采用精简的车型策略(SKU高度聚焦),且坚持操控性能与运动基因为核心的产品理念,目标客户均以年轻群体为主。
对比发展历程,两者路径呈现出鲜明反差:
l 特斯拉于2012年推出Model S,2017年启动Model 3量产,2018年遭遇产能地狱,2019年销量突破30万辆,耗时8年完成规模化突破。上市后累计净亏损近70亿美元,消耗现金超200亿美元,方实现商业闭环。此后仅用4年(2020-2023年),交付量增长超5倍,2023年全球交付量达180万辆。
l 小米汽车则展现"中国速度":2021年雷军以"最后一次创业"的决心立项造车,2023年首车量产,2024年即实现月销破2万,2025年销量目标剑指35-40万辆。凭借极简SKU和精准定位,小米在纯电运动轿车市场快速崛起。随着2025年SUV车型导入及未来增程技术落地,其与特斯拉的规模差距或将加速缩小。
小米的成功,本质是中国汽车工业升级的缩影。
中国工程师在智能电动领域的工程实践,催生出成熟且高性价比的供应链体系,支撑产品实现代际跨越。尽管作为"最晚入局"的新势力,小米依托产业升级红利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完成了后来居上。
展望未来,中国车企的全球化潜力不容小觑。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书写的神话,大概率将由中国品牌续写——而这一次,故事的主角或是小米,或是更多蓄势待发的中国力量。 $弘毅远方汽车产业升级混合C(OTCFUND|015528)$ $弘毅远方汽车产业升级混合A(OTCFUND|015527)$
风险提示:
文中观点不构成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建议或承诺,并可能随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应被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敬请仔细阅读基金相关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各基金的业绩亦不构成对旗下其他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认真阅读基金相关法律文件,特别是基金招募说明书中“风险揭示”章节内容,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