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控股(HK|00700)$ $中国平安(HK|02318)$ $贵州茅台(SH600519)$
我们对任何企业的分析,最终的核心其实都是供需关系的分析,但随着前期跑马圈地后,市场占有率会不断饱和,最终一定会有瓶颈和上限。
当行业空间达到瓶颈期,势必会导致行业内进行激烈的价格战,从而进入一个比较痛苦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拥有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最终因“血槽够厚”而活下来。
那么这些活下来的企业,就会再次迎来市占率带来业绩提升的阶段,周而复始,直到成为某个行业的龙头,拥有了某个行业的定价权,我们称之为护城河。
入市这些年,我较为“偏爱”龙头股,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深知自己的能力圈有限,也明白不是潜在收益最大的就是机会,而是你认知范围内的才是机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除了打新以外,我鲜少投资小市值公司(至少要经历过市场的“洗礼”而活下来的企业)的原因。
另一方面,因为大家对新兴行业的预期更高,这类企业往往都有着较高的估值,所以也容易被上涨的股价冲昏脑袋。在价格飙升后,即便后续业绩增长空间较大,估值上过多的透支,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企业业绩增长,但股价却连连下挫。
我们置身于股市,有些时候总是急迫地想在股市里“出人头地”,殊不知,越是急迫,越是会被情绪所困,从而固执地坚持着短期一定要赢的执念。
上面讲到,企业的分析核心是供需关系,其实生活中这些“供需关系”确实无处不在。
在互联网只能搜索网页时,我们便会把看报纸的时间转移到互联网上,
随着互联网实现了即时通讯的时,我们把部分交流的时间转移到了网上(还记得以前,居然能用QQ跟一个不认识的人聊通宵...)。
之后互联网实现了购物,我们又把部分逛街的时间转移到了网上。
再之后互联网实现了视频播放,我们把看电视的时间转移到了网上。
当下随着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用户基数增长,以及人均需求增长基本都到了顶点。
因此互联网的逻辑就变成了,要用尽量精品的软件或内容,从别的软件上吸引用户。
本来你是喜欢刷微博的,可能短视频出来,你觉得看短视频更直观,去刷短视频了,自然就减少了微博的流量。本来你在淘宝购物,后来在抖音直播间买了东西更便宜,在淘宝的消费就减少了...
所以,经常给自己持有的企业做个“体检”,看看他们在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如何?是否能够持续盈利?赚到真金白银后是否愿意分红?在这个拼低价的时代,是否还有“提价”的能力?
没搞清楚这些之前,你一定会人云亦云,从而导致看好的企业,可能股价稍微一跌,之前因为上涨带来的“很懂这家企业”的错觉就会立马消散,变得对持有企业毫无信心。
每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没有办法标准化,但我们要谨记,再好的企业,也要等到有个合理的价格再买入
如果价格不合理,何解?
答曰:带着你的耐心,等待。
买入价格也合适,但就是不涨,何解?
答曰:带着你的耐心,静待花开。
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慢慢记录,慢慢静待花开。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