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架构与算力密度
- 陆地算力:以CPU为主,辅以GPU集群,设备密度受限于风冷散热效率,单机柜功率普遍低于20kW。
- 海洋算力:采用高密度GPU/TPU集群,利用海水自然冷源实现液冷散热,单舱算力可达1400PFlops,支持每秒7000次AI会话,相当于3万台高端电脑并行运算。
能耗效率
- 陆地算力:PUE值普遍高于1.5,冷却能耗占比超30%,淡水消耗量大。
- 海洋算力:PUE低至1.08,节能40%以上,零淡水消耗,运营成本仅为陆地的1/3。
安全性与可靠性
- 陆地算力:依赖物理防护和网络安全措施,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 海洋算力:深海高压环境天然隔离,抗震、抗台风能力极强,数据安全等级达军工标准。
应用场景扩展性
- 陆地算力:聚焦通用AI训练、企业级计算。
- 海洋算力:覆盖大模型训练、海洋科研、跨境数据枢纽、自动驾驶边缘计算等多元场景,尤其适配热带地区高算力需求。
部署空间与选址
- 陆地算力:受土地资源限制,在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地区,如沿海城市,选址和扩展空间有限。
- 海洋算力:世界上约半数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海洋算力可部署在沿海人口中心附近,降低延迟并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且不占用陆地土地资源。
建设与运维成本
- 陆地算力:建设成本相对低,制冷系统等基础设施成熟。运维成本中,能耗占比大,且需定期维护制冷系统等设备。
- 海洋算力:现阶段整体建设成本高于陆地项目,海底单舱布放用船成本较高,但部署和运维规模扩大后,成本有望显著降低。运维期间能耗成本低于陆地项目,且设备故障率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