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股市回归价值本位:从"东方集团"警示录看投资思维的范式转换
当上证综指在3000点反复拉锯之际,东方集团的股吧里正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投资悲喜剧。这家连续五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控股股东股权全数质押的上市公司,在退市新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依然吸引着无数投机者飞蛾扑火。这种荒诞的市场景观,折中国资本市场转型期特有的认知撕裂。
一、投机主义狂欢背后的价值迷失
在注册制改革的深水区,A股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新陈代谢。2023年强制退市企业数量同比激增43%,面值退市占比突破七成,这些数据勾勒出市场出清机制的凌厉轮廓。但东方集团的投资者似乎活在自己的平行时空里,他们用"困境反转""资产重组"的幻想编织投资逻辑,将监管部门的八次风险提示视为"狼来了"的寓言。
这种认知偏差源于旧有投资范式的路径依赖。在核准制时代,"壳资源"的稀缺性确实造就过乌鸦变凤凰的神话,ST股票动辄翻倍的财富效应深刻塑造了市场记忆。但随着注册制全面落地,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300家,退市通道双向畅通,壳资源价值早已灰飞烟灭。那些执着于"赌重组"的投资者,本质上是在与时代趋势对赌。
二、价值投资的坐标系重构
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语境下,上市公司正在形成新的价值评估维度。宁德时代每年投入研发超百亿,其专利墙构筑起真正的护城河;中国移动连续三年提升分红比例,用真金白银回馈股东;药明康德搭建全球创新药赋能平台,创造社会价值与股东价值的共赢。这些才是新质生产力在资本市场的具象化呈现。
ESG评级体系的应用普及正在重塑投资逻辑。MSCI最新数据显示,ESG评级在BB级以下的A股公司,其股价波动率平均高出行业均值32%。而像隆基绿能这样的ESG领先企业,即便在行业周期低谷仍能维持估值韧性。当环境责任、公司治理、社会贡献成为价值衡量的新坐标,传统财务指标的局限性正在被打破。
三、市场生态进化的必然选择
证券法修订带来的法治利剑已然出鞘。2023年证券监管部门办理案件717件,罚没金额63.89亿元,同比增长140%。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的集体诉讼判决、泽达易盛欺诈发行的强制退市,这些标志性事件正在重塑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到,法治化进程不会为任何侥幸心理留下生存空间。
投资文化的进化从来都是痛苦的重生过程。当"涨停敢死队"逐渐淡出龙虎榜,当"杀猪盘"的受害者开始拿起法律武器,当价值投资俱乐部取代"打板"交流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市场参与者的成熟,更是整个资本市场基固根深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承受短期阵痛,但注定通向更光明的未来。
站在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的历史维度回望,东方集团事件或许只是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但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案例,构成了投资思维范式转换的生动注脚。当市场不再奖励"火中取栗"的投机者,当价值发现回归基本面研究,当社会价值创造成为估值核心,中国股市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这不是浪漫主义的臆想,而是市场生态进化的必然归宿。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