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外资对A股的态度就像坐“过山车”,从年初的谨慎观望,到最近加速回流,不过投资逻辑已经变了。
以前,外资喜欢消费、新能源这些赛道龙头,现在开始加仓工业制造、医药医疗、新型消费等“新质资产”。比如高盛大手笔买入特一药业、塞力医疗等医疗股,巴莱克银行则布局威马农机、喜悦智行等细分制造企业。
而且,外资不再只看行业景气度,更关注技术壁垒和长期增长潜力。像AI医疗、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这些有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的领域,成了他们的新宠。
为啥会变呢?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让外资看到新机会。政府工作报告里“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这些词,和外资的投资逻辑很合拍。有外资私募经理就说:“现在不布局中国科技,就像20年前错过美国互联网。”
再看看市场情况,南向资金和外资的表现真是“冰火两重天”。南向资金年初到现在净流入超2783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科技股成了吸金大户,腾讯、美团等港股科技龙头被扫货,韩国投资者也来凑热闹,把中国电动车、AI企业买成海外持仓前10。
不过,长线外资还比较谨慎。虽然被动资金(ETF)和对冲基金加速流入,但主动型长线资金(如养老金、保险)还在观望。数据显示,全球主动基金对中资股配置比例从6.1%降到5.7%。
矛盾点在于,南向资金受情绪驱动“逼空”市场,但港股有闪电配售、做空机制,筹码博弈充满变数。长线资金更关心宏观基本面,比如地产修复,还有AI产业能不能兑现盈利。有美资机构就说:“DeepSeek让我们看到希望,但营收落地才是硬道理。”
那A股里,结合外资动向和政策红利,这些领域值得关注:AI+医疗,比如润达医疗、华为医疗军团合作企业;高端制造,比如克劳斯、威马农机;绿色转型,比如海优新材、水井坊;半导体突围,比如中芯国际、北方华创。
这里也得注意风险。外资短期加仓的科技股估值不低了,要警惕盈利不及预期的回调压力。消费、地产等传统板块还得靠政策支持。
外资的“真金白银”加码中国,高盛预测未来一年超2000亿美元将流入中国股票,花旗、汇丰也上调A股评级。但中美利差、地缘风险可能影响外资节奏。不过,政策持续发力,AI技术突破,中国资产吸引力在增强。
外资“东升西落”还没完全兑现,但中国科技硬实力和政策红利已打开新窗口。短期看资金博弈,长期看产业升级。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