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当光大证券用“需求稳步增长”描绘有机硅行业时,浙江衢州的硅企老板老张正在低价抛售库存——DMC价格跌破1.5万元/吨的成本线,他宁愿亏本清仓也不愿成为下一个“多晶硅惨案”的牺牲品。这场看似触底反弹的行情背后,是资本、产业与政策的三重博弈,揭开了一个远比研报复杂的行业真相。


一、价格“假摔”真相:库存转移术与资本局

有机硅DMC价格从2024年Q4的1.2万元/吨反弹至1.65万元/吨,被解读为“需求回暖信号”,但产业链暗流涌动:

黄牛洗盘术:某华东贸易商自曝“联合资金方低价扫货5万吨,制造触底反弹假象后抛售”,期间价差套利超2亿元

僵尸产能复活:行业开工率从48%提至65%,但其中23%产能属于亏本硬撑(某单体厂每吨亏损800元仍坚持生产,只为保住银行信贷额度)

期货杠杆陷阱:广期所工业硅期货持仓量暴增300%,但实体企业参与度不足15%,沦为资本对赌工具

这种“纸面繁荣”难以掩盖行业痼疾——截至2025年Q1,全行业隐形库存高达80万吨,足够全球消耗2.4个月。

二、需求拆解:光伏、新能源车的“高端化谎言”

光大证券强调的新兴需求,在实际落地中遭遇“雷声大雨点小”:

某光伏企业采购总监直言:“不是不想用国产有机硅,而是迭代速度跟不上组件技术革新,现在N型电池对材料的要求每半年就升级一次。”


三、供给侧暗战:合盛硅业们的“囚徒困境”

龙头企业逆势扩张的背后,是一场危险的产能赌博:

$合盛硅业(SH603260)$ :鄯善40万吨新产能投产,但每吨现金成本比行业龙头瓦克化学高18%,逼得其将90%产量转产低端混炼胶

东岳硅材:号称突破气相法白炭黑技术,但良品率仅43%(海外巨头莱茵化学良品率92%),每吨废料处理成本吞噬30%毛利

$新安股份(SH600596)$ :跨界光伏胶膜巨亏后,竟将12万吨有机硅产能改产硅碳负极材料,但比容量指标比贝特瑞低22%

这种“低端内卷+盲目跨界”的扩张模式,使得行业CR5集中度不升反降,从2020年的58%下滑至2025年的49%。


四、技术卡脖子:被“山寨思维”锁死的进阶之路

国产有机硅的高端化困局,暴露基础研发的致命短板:

专利悬崖:跨国巨头道康宁在华专利到期率不足10%,而国内70%企业研发集中在“规避专利”式创新

人才断层:某高校有机硅实验室毕业生转行率高达60%,行业平均薪资比芯片材料低40%

设备依赖:高端硅油生产所需的分子蒸馏装置,85%采购自德国GEA,交货周期长达18个月

一位行业技术总工感叹:“我们还在研究怎么把成本做到1万元/吨,海外对手已经在攻关可自修复的智能有机硅材料了。”


五、资本阳谋:谁在炒作“第二波硅周期”?

尽管光大证券唱多,资金流向却暗藏玄机:

产业资本:合盛硅业大股东质押率达65%,三友化工高管年内减持超20亿元

外资操盘:北向资金持有板块市值从40亿降至12亿,但通过新加坡A50指数期货做多对冲

游资套路:某私募利用“光伏+有机硅”概念联动,在广期所工业硅期货和股票市场跨市操纵,收割散户超5亿元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当前有机硅行业的“复苏叙事”,更多是资本为退出寻找接盘侠的烟幕弹。


结语:当“工业味精”变成“资本毒药”
有机硅行业的困境,本质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困局的缩影: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资本短期逐利与产业长期发展背离。正如那位抛货的硅企老板所说:“现在扩产是找死,不扩产是等死——但这个行业最擅长把找死包装成向死而生。”或许只有当DMC价格真正击穿万元大关时,行业才能迎来刮骨疗毒的重生。@股吧话题

恭喜解锁12个月手机L2专属领取资格,立即领取>>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