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产业链全景深度梳理
2025年被视为AI眼镜“元年”,国内各大厂商加码布局并将加速推出新品。
小米AI眼镜已获得入网许可,有望近期亮相;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小度AI眼镜预计今年上半年上市;Rokid宣布其AI眼镜产品再次进化,将搭载多重AI大模型;雷鸟创新计划第二季度推出智能眼镜新品X3Pro。近期蚂蚁集团也开始招聘AI智能眼镜的产品专家。
此外,科技厂商与传统眼镜企业的深度合作也在正成为AI眼镜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AI眼镜作为“下一个AI超级硬件”正在进入起量前夜。本文对AI眼镜产业链核心环节、成本拆解以及竞争格局进行重点梳理。
01
AI眼镜行业概述
AI眼镜是在普通眼镜基础上,增加AI功能,被视为是从传统眼镜向AR眼镜迭代的一款过渡产品。
不同于将重点放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AR眼镜,AI眼镜更加注重通过AI提升交互能力。
AI眼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模态交互和轻量化设计,其本质上是硬件(音频+视频+增强现实光波导)+端侧小模型。
用户通过眼镜识别到图像或语音信息,通过嵌入的耳机、摄像头、WiFi蓝牙模块等相关硬件,同时具备音频、拍摄、无线通讯等功能。
AI眼镜是传统眼镜向AR/MR眼镜迭代的过渡形态,其配备AR/MR眼镜拥有的扬声器、麦克风、独立电源等基本元件,但不配备显示屏幕。
根据WellsennXR发布的《2024年AI智能眼镜白皮书》数据统计,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全球AI智能眼镜的销量规模仅为21万副,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400万副。
资料来源:行行查
02
AI眼镜产业链
AI眼镜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硬件结构供应商,如光学模组、显示模组,音频模组,传感器模组、交互模组、电源、结构件等。
中游包括ODM/OEM厂商、软件/系统厂商以及AI大模型厂商,涉及AI智能眼镜的软件构成、系统构成、方案解决以及生产解决。
下游产业链包括AI智能眼镜品牌厂商以及传统视光渠道商和消费电子渠道,以及AI智能眼镜的销售后。
AI智能眼镜产业链:
资料来源:行行查
AI眼镜成本拆分
在AI眼镜行业中,成本拆分对于理解产品定价和利润结构十分重要。
以2024年Meta与雷朋联名AI眼镜为例,处理单元占最大比例达41%,在智能眼镜中的占到核心地位。
内存和摄像头+传感器分别占18%和12%,主要强调数据存储和图像处理的重要性。
双电池、被动元件+PC、音频、连接性、电源各占5%-6%,而机身材料+镜头和其他部分各占3%和2%。
资料来源:行行查
03
AI眼镜产业链上游
SoC芯片
SoC芯片是AI眼镜的核心,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多模态交互。
SoC,即片上系统芯片,将多个电子组件集成到单一芯片上,以提供完整功能系统所需的所有电子电路。
目前AI眼镜搭载的SoC芯片主要有三种架构方案:系统级SoC、MCU级SoC+ISP、SoC+MCU。
其中,SoC+MCU方案具有高低算力兼备、支持高AI能力的优势,应用潜力较大。
海外厂商高通AR1Gen1芯片是系统级SoC方案的代表,Meta眼镜使用高通的AR1Gen1芯片。
在国内SoC相关布局厂商中,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恒玄科技、中科蓝讯等厂商是国内TWS(真无线立体声)主控蓝牙音频芯片市占率较高的厂商;亿通科技自研黄山3智能可穿戴设备的SoC芯片;星宸科技在IPCSoC及NVRSoC领域保持领先;富瀚微发布了专为智能眼镜设计的芯片MC6350;影目INMOGo智能AR眼镜搭载炬芯科技ATS3085芯片;瑞芯微推出了高性能AIoT芯片平台,如RK3588和RK356X等;炬芯科技、润欣科技、全志科技、泰凌微等厂商在SoC芯片均有布局。此外,紫光展锐W517芯片集成了高性能的SoC和ISP,采用12纳米工艺制程,四核CPU架构,主频达到2.0GHz。
资料来源:行行查
光学模组
光学环节主要将光线聚焦到用户的眼睛上,确保用户能够清晰地看到虚拟图像或信息,同时不影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当前BirdBath方案是AI/AR眼镜的主流光学方案之一,视涯科技、耐德佳和惠牛是该方案主要供应商。
光波导技术因轻薄高亮度和一体化设计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能够引导光线沿特定路径传播的装置或结构,利用全反射原理,将图像从微显示器高效传递到眼镜框架,提供清晰虚拟图像,同时保持眼镜轻薄透明。
光波导技术降低光学系统对外界视线的阻挡,决定了AR眼镜的视场角,增强了沉浸感。
光波导技术主要分为几何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和提全息光波等。
几何光波导方案:色散控制较好,具备轻薄和高视场角优势,不过存在量产难度大和单片价格高等问题。该方案代表厂商有以色列的LUMUS和国内的上海理湃光晶技术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国内相关厂商中,水晶光电持股LUMUS;比依股份投资理湃光晶,并与之形成了战略锚定;紫建电子和视源股份参投理湃光晶。
衍射光波导方案:能够实现更轻薄的光学模组,提高眼镜的佩戴舒适度,但是量产难度相对较高。水晶光电拥有自主的技术储备,与美国Digilens独家战略合作;舜宇光学科技参股鲲游光电成立合资子公司,鲲游光电的衍射光波导方案采用晶圆级光学平台技术;歌尔股份收购的驭光科技衍射光波导方案已具备量产能力;蓝特光学和苏大维格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布局;联合光电已储备光波导、菲涅尔透镜等技术;此外,在衍射光波导模组方面,国内鲲游光电、视格、广纳四维和光舟等是主要厂商。
提全息光波导:量产成本相对较低,具备走向消费电子级的条件。如Rokid Glasses采用了光波导技术实现高清显示;光学厂商方面,永新光学、宇瞳光学、波长光电、思泰克等厂商也有所布局。
Rokid Glasses图示:
资料来源:Rokid 官网
显示模组
显示模组包括LCOS、MiCROOLED、MicrOLED等屏幕厂商。
显示方案上,LCoS、DLP当前是主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MiCROOLED有益于减重但亮度较低;MicrOLED为理想方案,尚未大规模量产,瓶颈主要集中在巨量转移技术和高制造成本。
在AR产业中的MicrOLED方面,公开资料显示,上海显耀显示(JBD)华灿光电、国星光电、聚灿光电、三安光电、炬光科技等厂商均参与到该环节。永新光学、联合光电、宇瞳光学、波长光电、星星科技、思泰克等厂商在光学领域也有所布局。
多传感器协同
多传感器协同工作是实现SLAM能力的基础。
目前,智能眼镜的主要传感器包括摄像头、CIS(图像传感器)和IMU(惯性测量单元)等,其协同工作是确保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智能眼镜的空间感知领域,相关技术已逐步从传统3DoF(仅支持旋转)向6DoF(六自由度)演进。
当前核心的CMOS图像传感器上,Ray-BanMeta到雷鸟V3、李未可View、RokidGlasses,以及将在年内推出的三星、小米AI眼镜,几乎都采用了索尼IMX681。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厂商豪威科技(韦尔股份子公司)和思威特等厂商为AI眼镜提供多种规格的摄像头传感器;敏芯股份和汉威股份等有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领域的布局。
电池
目前智能眼镜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
智能眼镜所选择的电池一般具有高能量密度、轻便的特性,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足够的能量,满足智能眼镜的功能需求。例如,欣旺达为灵伴眼镜(Rokid眼镜)提供电池;德赛电池在AI眼镜电池领域的主要客户包括RayBanStories等;紫建电子、豪鹏科技等也为不同的AI眼镜品牌提供电池,以确保眼镜设备的续航能力。
麦克风+扬声器
麦克风作为语音交互核心,精准捕捉用户语音指令;扬声器传达处理后声音,实现即时反馈。
麦克风与扬声器的协同工作,丰富AI眼镜的交互方式。
公开资料显示,歌尔股份提供AI眼镜中的麦克风等声学组件包括声学、光学和软件等在内的整体设计方案;国光电器为Meta的AI眼镜定制声学模组,涉及降噪、语音交互等核心功能;佳禾智能、瀛通通讯、共达电声等厂商也在该领域有所布局。
存储
AI眼镜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图像、视频、语音等,存储技术需要具备高性能的特点,此外AI眼镜需要长时间佩戴和使用,因此存储技术的低功耗特性也十分重要。
目前,AI眼镜采用的存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ePOP类存储产品:
ePOP是一种新型的封装技术,将多个芯片封装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凑的存储模块。这类存储产品轻薄小巧、功耗低,非常适合用于AI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
该技术以佰维存储为代表,佰维存储的ePOP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Meta等公司开发的AI智能眼镜中。此外,国内闪极AI眼镜采用了佰维存储公司提供的ePOP类存储产品。
eMCP类存储产品:
eMCP是将多个芯片(如DRAM和NANDFlash)封装在一起的存储产品,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性能稳定等特点。
该类型存储主要布局厂商以兆易创新、普冉股份、东芯股份等为代表。
除了ePOP和eMCP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存储技术也被用于AI眼镜中,如UFS等。三星是全球最大的UFS存储芯片供应商之一,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海外厂商西部数据、铠侠、美光科技等也是该环节主要玩家。
04
AI眼镜产业链中游
中游环节是制造与软件系统的深度整合。
以制造服务为核心,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亿道信息等ODM/OEM厂商进行规模化生产,智立方等企业进行整机测试,还需进行软件系统与AI大模型的深度适配。
操作系统构建底层框架,虹软科技和商汤科技等企业提供算法优化(SLAM、手势识别),以利亚德等厂商为代表的光学动作捕捉技术可用于AI眼镜的定位和4D手势追踪,实现高精度的用户动作捕捉;在AI通信模组领域,美格智能、移远通信、广和通等厂商为不同的AI眼镜品牌提供支持。
AI大模型通过API接口赋能,实现实时语音交互、环境理解等功能,推动AI眼镜从“功能型”向“智能型”跃迁。以RokidGlasses为例,深度了整合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具备强大的智能交互能力;云天励飞与闪极科技、LOHO联合打造的AI智能眼镜搭载了云天励飞自主研发的“云天天书”大模型。
闪极AI拍拍镜:
资料来源:闪极官网
05
AI眼镜产业链下游
下游环节聚焦品牌生态和销售渠道的构建。
消费级AI眼镜领域的头部终端厂商,聚焦技术研发和生态构建。当前国内星际魅族、影目科技、灵伴科技、雷鸟创新、界环、闪极、雷神、加南等厂商均已推出相关产品,Meta发布AI+AR眼镜“MetaOrion”原型机。
传统厂商中包括暴龙、雷朋等海外头部眼镜厂商均已先后布局AI眼镜产品。
AI眼镜赋能传统眼镜商科技属性,跨界协同模式正在增长,典型案例包括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Ray-BanMeta智能眼镜,雷鸟创新携手博士眼镜、闪极科技联合LOHO、Rokid与暴龙眼镜达成战略合作等。
传统视光渠道商凭借渠道优势,也成为推动产品商业化的核心力量。国内博士眼镜、雅视光学、明月镜片等传统眼镜商也在跟进。
整体来看,当前国内的AI眼镜产业链已逐步成熟,各环节均有技术储备。随着后续小米等科技大厂逐步发布AI眼镜产品,预计整体终端厂商的品牌力也将逐步增强。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