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2025年初,寒武纪(688256.SH)的股价走势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从2024年初的不足百元一路飙升至2025年2月的818元,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元,成为A股市场备受瞩目的“AI芯片第一股”。然而,在这场资本狂欢的背后,却是无数散户和基民在高位“站岗”的残酷现实。本文将从机构操作、市场机制、基本面风险等角度,剖析寒武纪股价暴跌的深层逻辑,揭示高位接盘者的困境。


---


 一、基金公司溢价接盘:利益输送的“遮羞布”


2025年1月,某“良心”基金公司以溢价12%的高价接盘寒武纪股票,引发市场哗然。寒武纪虽顶着国产AI芯片龙头的光环,但业绩持续亏损,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仅1.85亿元,累计亏损近57亿元。基金公司此举表面上是“支持国产科技”,实则为早期资本方提供退出通道。早期风投机构已通过高位减持套现离场,而基金公司接盘行为成为其“最后的逃生舱”。更讽刺的是,散户投资者被机构的“爱国情怀”宣传裹挟,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


 二、机构抱团与被动买入:推高股价的“双刃剑”


寒武纪股价的飙升,离不开机构抱团与指数纳入的双重推动。2024年,持有寒武纪的基金数量从61只激增至296只,机构通过集中持股形成“抱团取暖”效应。同时,公司被调入上证50、沪深300等核心指数,导致大量指数基金被动买入,进一步推高股价。然而,这种模式暗藏风险:一旦市场风格转向或资金撤离,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高估值泡沫必然破裂。2025年2月,寒武纪股价从818元高位暴跌,正是机构集体抛售的直接结果。


---


 三、基本面恶化:亏损与研发的“悖论”


寒武纪的困境,本质上是科技企业商业化困境的缩影。尽管其思元系列芯片在性能上取得一定突破,但研发投入却逐年下降。2023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6%,2024年前三季度再降8.13%,技术迭代能力存疑。更严峻的是,公司上市五年仍未摘掉“U”帽(未盈利),2024年Q4单季度盈利的预告被质疑真实性。在国产AI芯片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寒武纪若无法持续创新,未来盈利前景堪忧。


---


 四、散户与基民:被收割的“站岗者”


在这场资本游戏中,散户和基民成为最弱势的群体。他们往往被短期股价上涨吸引,忽视了公司长期亏损、机构减持等风险信号。2024年三季度,寒武纪股东户数较年初减少20%,而基金数量却翻近5倍,筹码高度集中于机构手中。当机构完成拉高出货后,散户接盘的股票无人接盘,只能承受巨额亏损。有投资者戏称:“买寒武纪指数基金,成了给机构‘抬轿子’的轿夫”。


---


 结语:警惕高估值,理性投资是唯一解


寒武纪的暴跌警示我们:在资本市场的狂热中,散户若缺乏独立判断,极易成为“站岗者”。无论是机构抱团、指数被动买入,还是国产替代的叙事,都可能成为收割工具。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需警惕高估值陷阱,关注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和研发持续性;对于监管部门,则应完善市场机制,防止资本无序炒作。毕竟,在科技股的星辰大海中,唯有脚踏实地者,方能行稳致远。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