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今天咱们来扒一扒即将IPO的汽车零部件公司**泰鸿万立**。这公司名字听起来挺霸气,但仔细一看,简直就是“打工人”的教科书级案例——背靠大厂、拼命干活、钱没赚多少,还天天被甲方爸爸按在地上摩擦。

---
### 1. **大客户依赖症:吉利长城的“工具人”**
泰鸿万立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部《甲方爸爸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的连续剧。
- **6成收入靠吉利长城**:这公司60%以上的营收来自吉利和长城,前五大客户占比长期超90%。说白了,甲方咳嗽一声,泰鸿万立就得连夜送感冒药。
- **垫资打工,钱都去哪了?**:吉利长城账期一拖,泰鸿万立的应收账款直接飙到营收的30%以上,2023年应收款近5亿,6成是这两家欠的。打工人最懂这种痛——活干完了,钱还在路上。
- **“绑定大厂”的双刃剑**:表面看是抱大腿,实际是“被绑架”。2023年吉利销量涨了21%,新能源车翻倍,但泰鸿万立的营收增速却从46%暴跌到4.47%。甲方吃肉,它连汤都没喝明白。
---
### 2. **财务压力:一边借钱一边分红,实控人比公司还缺钱**
泰鸿万立的财务状况,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 **债务压顶,现金不够还利息**:2024年上半年短期借款3.44亿,账上现金1.68亿,缺口近2亿。更骚的是,公司一边向银行借高利贷,一边给实控人父子分红6000万(2020-2021年)。这操作,像不像你月薪5000却非要分期买iPhone?
- **“转贷+票据套现”的财技**:为了搞钱,泰鸿万立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把戏,通过子公司违规转贷4.5亿,票据套现近3亿,合计11亿。监管问询时,公司轻描淡写:“钱都用来经营了,没毛病!”(翻译:不这么干早倒闭了)
- **毛利率下滑,利润全靠抠**:2024年上半年,结构件单价下跌,毛利率只剩22.46%。为了保利润,研发费用增速从42%暴跌到2.25%,销售费用几乎零增长。典型的“节流到极致,开源?不存在的”。
---
### 3. **IPO募资:到底是扩产,还是填坑?**
泰鸿万立这次IPO募资11.5亿,其中3.14亿补流,剩下8亿多搞扩产。但仔细看,这剧本漏洞百出。
- **产能利用率下滑还扩产?**:20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跌到83%,闲置产能近10%。这时候扩产,像极了健身房老板在淡季疯狂卖卡——饼画得大,但消化得了吗?
- **“补流”的真实目的**:公司嘴上说补流是为了“支持业务增长”,实际短期债务缺口就2亿,募资3亿刚好填坑。韭菜们注意了,这操作叫“用你的钱,还我的债”。
- **对标同行,业绩被吊打**:竞争对手博俊科技2024年净利润增长90%-120%,华达科技营收涨18%。泰鸿万立呢?2024年净利润增速不到10%,营收增长9.35%。就这水平,还好意思说“借势新能源”?
---
### 4. **未来风险:甲方爸爸一翻脸,打工人秒变“灵活就业”**
泰鸿万立的命脉,全捏在吉利长城手里。
- **技术护城河?不存在的**:公司专利2024年只新增4个(全是实用新型),研发投入几乎停滞。对比特斯拉、宁德时代这些真·技术流,泰鸿万立更像“高级代工厂”——甲方给图纸,它负责拧螺丝。
- **新能源转型的“伪命题”**:招股书160次提到“新能源”,但实际产品还是结构件、功能件这些传统品类。说白了,新能源车也要用螺丝,但附加值能高到哪儿去?
- **客户集中度风险**:吉利长城一旦自建供应链或换供应商,泰鸿万立分分钟变“泰鸿万裂”。参考当年苹果产业链的欧菲光,甲方爸爸翻脸比翻书还快。
---
### 结语:打工人IPO,资本市场的“高级劳务派遣”?
泰鸿万立的IPO,本质上是一场“打工人逆袭”的资本游戏。它完美演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困境——依附大厂、利润微薄、财务紧绷。即便上市成功,也只是续命,而非重生。
**对投资者来说**:这类公司就像“包工头接项目”,行情好时能喝汤,行情差时先挨刀。别看它客户名单金光闪闪,实际赚的都是血汗钱。
**对泰鸿万立来说**: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考验的开始。如果继续躺平当“工具人”,资本市场的大锤,可比吉利长城的账期狠多了。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可能是泰鸿万立真的需要反思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