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中国太保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4.9%,净利润449.6亿,分红103.9亿,分红率为23.1%,每股分红1.08元,计算A股股息率为3.4%。


中国人寿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8.9%,净利润1069.35亿,分红127.19亿,分红率为11.89%,每股分红0.45元,计算A股股息率为1.25.


中国平安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7.8%,净利润1266.07亿,股东回报为511.74亿,“分红率”为40.42%,当前A股股息率为4.9%。


有没有看出门道在哪里?


现在开始正文吧。


风雷激荡寻常事,且看新枝破旧柯。时代在变,市场在变,科技在变,行业在变,客户需求在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中国平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坚决落实“聚焦主业、增收节支、改革创新、防范风险” 十六字经营方针,深入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和三省服务工程。

 

我将平安业绩报告中的一些重点数据和亮点拎出来,深入和大家讲讲。

 

第一部分、股东回报

 

回报有两部分组成:分红和回购。

 

先看回购。根据 2021年A股回购方案,公司回购1.02亿股,耗资50亿,原本计划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现在决定注销。本次注销完成后,公司股本总数将由18,210,234,607 股变更为 18,107,641,995股,每股利益提高0.55%。

 

这50亿原本是公司的费用支出,现在省下来了。

 

分红部分,每股年底派发1.62元,预定时间是6月30日。全年股息为每股现金人民币2.55元,同比增长5%,年度现金分红总额461.74亿元。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9%,分红总额连续13年增长,过去5年,现金分红总额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

 

计算总回报,2024年分红+注销为511.74亿,对应3月20日A股市值9418.33亿,回报率为5.43%。说明:对于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其市值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计算:

分别计算A股和港股的市值:

A股市值 = A股股价 × A股总股本

港股市值 = 港股股价 × 港股总股本


由此计算中国平安在3月26日市值为8807亿,对应回报率5.8%,但是考虑到红利税,又要偏低一点。

 

第二部分、员工持股

 

2025年长期服务计划资金预计38.75亿,在港股市场购买。

 

核心人员持股计划为6.05亿。以上合计44.8亿。

 

第三、战略定位

 

在金融存量化、同质化竞争时代背景下,我们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战略,通过“服务差异化” 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专业服务。

 

 

我们做的是金融业务,医疗和养老是特色服务,科技的价值是赋能:提升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防范风险。

 

第四、寿险及健康险业务

 

寿险改革阵痛结束,进入微进化及收获阶段,在可比口径下,寿险NBV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8.8%,连续八个季度双位数增长。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5%,人均的产能,也就是人均NBV更是增长43.3%,持续12个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

 

多渠道战略取得重大进展,2024年,可比口径下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5%,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3.3%;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2.7%。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等渠道,贡献了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的18.7%。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平安寿险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36.3万,人力规模连续三个季度企稳回升。

 

我自己也是保险销售人员,我深刻明白,高价值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离不开人,平安寿险最强大的牌就是有一只战斗力极强的代理人队伍,而要保持代理人的能量,必须要人才,人才就需要钱,所以代理人的收入是我对平安最关注的指标之一。

 

 

代理人的数量和人均收入均有提高,但是收入增幅远低于人均新业务价值,代理人的活动率同比下降,这两个指标需要持续跟踪。人均每月10395元尽管已经远超国内同行,但我认为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五、产险业务

 

产险比较简单,2024年,平安产险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281.46亿元,同比增长

4.7%。平安产险整体综合成本率98.3%,同比优化2.3个百分点,主要由保证保险业务承保损失下降影响。因为保证保险未了责任余额持续下降,风险敞口快速收敛,存量业务理赔案件逐步回收,承保亏损同比大幅下降,对整体业务品质的影响大幅降低。

 

从数据上看,23年、22年这块业务都计提了一定损失,主要系小微企业客户因经营困难拖累还款能力。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保证保险,这个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担保。主要是对子公司陆金所旗下的平安普惠放款的承保,平安普惠的放款资金来源于合作资金方,其中平安普惠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收取服务费,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服务有限公司收取担保费,平安产险提供增信服务提供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疫情期间,很多贷款无法收回,财产保险这块的保证保险由于给资金方的赔付率大幅提升实现承保亏损。

 

整体来说,平安的产险就是一个优质的印钞机,继续保持。

 

第六、医疗养老生态圈建设

 

主要是医疗健康、居家养老和高端养老三个增值服务。2024年,平安寿险保单继续率显著改善,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业务品质稳步改善。这一切离不开生态圈的建设。

 

平安医疗养老生态圈通过三个方面构筑自身的服务壁垒,将差异化的医疗养老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金融业务无缝结合,形成独有的盈利模式:

 

 

医疗健康方面主要是针对中高端个人客户服务和大中型企业客户服务,养老服务方面主要是居家养老和高端养老。增值服务基本上都是锁定高价值客户,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从业务角度出发,给大家推荐一下平安家医的服务, 2024年,“平安家医” 会员覆盖超1,400万人,家医年人均使用频次达5次,为保单用户提供专业持续健康关怀,院前提供7X24小时秒级问诊,精准推荐名医名院,协助预约挂号;院中提供省心省时的“就医宝典”,专人全程陪诊陪护;院后定制“康复指南” 并随访复诊,实现“院前精准就医、院中高效治疗、院后安心康复”,满足客户“小病、慢病、大病和疾病” 全周期管理服务需求。这个产品非常强大,可以很好满足中产阶层及以上的健康服务需求。

 

平安健康不断整合优质医疗养老服务资源,打造“四到” 服务网络,规模效应带来服务性价比提升和成本节约,在赋能集团金融主业的同时,也将成为长期利润中心。

 

第七、资产管理业务及投资端

 

马明哲董事长曾经在股东大会分享过保险投资的五个匹配原则:久期匹配、回报匹配、产品匹配、周期匹配、政策匹配。

 

权益类资产的配置,联席CEO郭晓涛谈了三个关键点:我们的投资是长久期,跨越周期的,我们的资金是要看十年、二十年的,对于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看资产的配置比例和未来的长期发展方向;我们对于现在的权益资产在整个投资资产中的比例和结构,我们认为是比较适合的。

 

这意味着平安的权益类配置比例、策略都会保持稳定,不会大起大落。

 

从年报可以看到,资产管理业务为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资产管理、平安融资租赁、平安海外控股等经营资产管理业务的子公司经营成果的汇总。因为所持有资产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公司出于审慎原则计提了亏损,从数据看投资资产减值损失直接减少了公司的净利润,但相比2023年同比收窄43%。中国平安在2024年战略聚焦+主业回归双主线,致力于通过加速医疗养老生态圈的价值转化进程,同时重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质量,以应对未来的市场挑战。

 

目前看24年的计提已经大幅度收窄,预计未来的计提会持续缩小。 

 

 

我们先看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

 

 

债权型金融资产24年占比73.8%,23年为72.7%,股权型金融资产24年为12.9%,23年为13%,长期股权投资24年是3.5%,23年是4.3%,投资性物业占比从23年的2.7%降低到24年的2.3%。

 

截至2024年末,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5.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4%,增量资金达到9500亿左右。

 

我们看到尽管中国平安最近一年大量买进银行股,引起市场关注,但是其股权投资比例是同比降低的,地产的比例也是持续降低,真正比例提高的是固收类资产。查询24年中报,债权型金融资产的占比为74.1%,年底是73.8%,我判断24年上半年平安是大幅度提高了债券的投资,到下半年的时候才开始增加权益类资产。

 

2024年,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综合投资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均衡的资产配置战略,且权益资产表现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改善;净投资收益率3.8%。随着到期资产和新增保费的涌入,期待中国平安持续增加股权类资产以平衡收益率。

 

不动产投资中,以物权投资为主(包含直接投资及以项目公司股权形式投资的持有型物业),采用成本法计量,在不动产投资中占比81.7%,主要投向商业办公、物流地产、产业园、长租公寓等收租型物业,以匹配负债久期,贡献相对稳定的租金、分红等收入,并获取资产增值;除此之外,债权投资占比15.1%,其他股权投资占比3.2%。

 

第八、科技业务

 

科技是支撑的底座,核心的定位是赋能。科技投入和发展的过程中是提高金融主业和医疗健康养老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为主业创造价值。

  

中国平安的科技由孵化独角兽转向为企业内部金融业务赋能,成为内向型业务。平安健康将承担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建设的主力。

 

第九、两个重要的财务问题

 

1、其他综合收益是什么:

 

可转损益的保险合同金融变动是指那些由于金融变量的变化(如折现率变动、市场利率变动等)导致的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变动,这些变动可以被重新分类并计入损益表中。主要产生于保险合同负债的计息增值和折现率变动引起的账面价值调整。例如,市场利率下降会导致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上升,反之亦然。

 

但是这个项目不能单独来看,因为公司将大量债券投资归类为OCI债券,进行资产负债匹配。因此需要结合其他综合收益里面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公允价值变动”这一项一起看。如果把以上两项相加,利率变动的影响就会被大幅对冲。 


2、风险贴现率和投资回报率

 

2025年平安在保险产品的风险贴现率方面,计算寿险及健康险有效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的贴现率按照产品类型设定,传统险为8.5%,分红与万能等非传统险为7.5%。

 

假设非投资连结型寿险资金的未来年度每年投资回报率为4.0%。

 

很多不明白保险原理的人又在乱讲话,我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保险假设带来的影响。

 

对于寿险公司,其净利润波动较大,且净资产无法反映保单的未来价值,因此,内含价值(EV )和新业务价值(NBV)是衡量寿险公司价值和盈利的重要指标。而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的计算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假设之上的,投资收益率假设决定了险企可分配现金流的增厚速率,而风险贴现率假设决定险企未来其将如何跨期释放。

 

近年来,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险企的投资收益率持续下滑,实际投资收益率水平很难达到上市险企普遍设定的5%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中国平安管理层曾经说,“调整投资收益率,充分考虑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个长周期的变化,寿险不是短周期的业务,投资回报要看长期。”

 

对投资收益率假设进行调整之后,虽然会对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等财务指标产生影响,但这也说明中国平安根据实际的投资环境以及对未来的审慎预计进行及时调整,来提高公司财务指标计算所用假设的置信度,使得财务数据更加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避免了对业绩的过度乐观估计。 

投资收益率假设调整后,因为匹配模型以及中国精算师协会关于投资收益率与风险贴现率之间的联动测试机制,保险公司同步降低了风险贴现率假设。

 

调低风险贴现率假设的影响和调低投资回报率的假设是负相关的,对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的变动起到一定程度的对冲作用。

  

从根本上说,调整收益率假设只会改变会计数字,不改变现金流分布,反映的是一种预期。但也确实反应了保险行业的投资端压力巨大,资产和负债匹配,预计保险行业的负债端利率后续会调整。

 

平安的年报拆解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私信或者留言,我们进一步讨论。

 


股市如棋局,开户先布局,随时把握投资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