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深交易所修订上市规则到“并购六条”的发布,以及监管层“逐步实现IPO常态化”等表态,政策端的一系列优化升级,核心逻辑便是建立一套A股市场优胜劣汰的生态环境。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中旬,已经有超过50家非风险警示主板上市公司因触发财务类退市规则,可能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
譬如山东荣丰控股发布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二次提示公告,即因为该公司因预计2024年各项利润数据亏损,同时当期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触发了交易所的财务性退市指标。
风险警示公司案例快速增加的背后,是退市新规的全面落地与财务类退市指标的收紧。
今年,主板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退市指标,便从2024年的1亿元上调到了3亿元。
另据相关交易规则,在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次一年度利润和营收等经营数据如果没有实际改善,并继续触发相关财务性退市指标,公司将被交易所实施终止上市。
让衰退期企业与劣质企业逐步“退得出”,让优质企业通过IPO“进得来”,通过A股市场自身的新陈代谢,实现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逐步提升,方可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有专家学者建议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保持当前上市公司总数不变的同时,实现上市公司构成的优化。比如每年有500家企业上市,那么最好也有500家左右企业通过主动退市、强制退市以及并购重组等方式退出。
2025年会计年度仅剩10个月,围绕退市风险的化解,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启动一系列动作。
从指标看趋势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要求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
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明确,加大绩差公司退市力度。
修订后的股票上市规则中,明确收紧财务类退市指标。
具体为,提高亏损公司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将其“净利润为负+营业收入”中的营业收入从现行“1亿元”提高至“3亿元”,加大力度淘汰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公司。
从现有案例来看,科创板、创业板公司的营收“考核”指标为1亿元,主板使用上述3亿元的营收退市指标,比如近期连续发布可能被终止上市风险的*ST龙津。
利润考核方面,交易所则是将“利润总额”纳入“亏损”考量,修改后的组合指标为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
退市指标对上市公司利润、营收要求的提高,使得今年出现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大量非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将带上*ST风险警示标志。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