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科技(SZ300353)$ $华中数控(SZ300161)$
数字智能工厂:破解劳动力困局与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与灵活就业群体潜力待挖的双重背景下,华中数控、东土科技等工业互联网企业以数字孪生、工业控制、虚拟现实(VR)及元宇宙技术为核心,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智能工厂,不仅重塑了制造业生产范式,更开创了劳动力结构优化的新路径。
一、技术底座:构建虚实共生的智能生产体系
(一)数字孪生:全流程实时映射与优化
数字孪生作为物理实体的“虚拟镜像”,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复现生产过程并进行预演优化。华中数控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精密机床加工,通过构建机床动力学模型,实时模拟刀具磨损、温度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使设备故障率降低37%,生产效率提升25%,大幅减少对熟练技工的依赖。东土科技则在钢铁行业打造智能物流数字孪生系统,通过边缘计算实时调整皮带运输路径,单条产线人工干预频率下降80%,实现物料输送环节的无人化管控。这种“虚实联动”模式,将传统工厂对人力经验的依赖转化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为应对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工业控制: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深度进阶
工业控制技术是数字智能工厂的“神经中枢”。东土科技自主研发的Intewell工业操作系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工业机器人高精度控制,其“软件定义控制”技术将复杂零件加工精度提升至微米级,支撑工业母机智能化改造。结合5G+云化PLC系统,企业可在30分钟内完成多品种产线切换,适应小批量、个性化生产需求,这种柔性生产能力使人力配置更高效——传统产线需要80人完成的中小批量生产,在智能工厂仅需20人即可实现全流程监控,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三)VR/AR与元宇宙:重塑人机交互与协作模式
虚拟现实技术在工厂场景中实现了“沉浸式作业”变革。装配环节,工人佩戴Pico 4等VR设备,可实时获取三维操作指引,误操作率下降60%;设备巡检中,Microsoft HoloLens 2的AR功能将设备数据叠加至真实场景,维修效率提升40%。而元宇宙技术则构建了虚拟工厂协作空间,游戏玩家通过数字孪生体参与产线调试,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工艺优化。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工厂利用元宇宙平台,让曾参与《模拟工厂》游戏设计的玩家远程调试虚拟产线,其空间布局优化效率比传统工程师高30%,实现了虚拟技能向实体生产的迁移。
二、破解老龄化困局:从“人力依赖”到“人机协同”的转型
(一)自动化替代重复性劳动,降低岗位技能门槛
传统制造业中,60%的岗位属于重复性体力劳动,对青壮劳动力需求迫切。数字智能工厂通过AGV机器人、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实现物流与质检环节的无人化,此类岗位需求减少70%。以轴承制造为例,引入数字孪生监控系统后,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预防性维护替代了传统人工巡检,单班人力从80人降至20人,且新增岗位多为监控与数据分析类轻体力工作,55-65岁群体经短期培训即可胜任。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银龄数字课堂”培训老年人超500万人次,其中23%进入智能制造相关岗位,实现了“银发劳动力”的二次激活。
(二)适老化交互设计,拓展老年劳动力就业空间
针对老年员工,企业开发了语音控制、高对比度显示等适老化交互界面,降低智能设备操作难度。例如,在质量检测岗位,通过AR眼镜实时标注产品缺陷,老年员工可通过语音指令完成数据录入,工作效率达到青壮员工的85%。这种“人机协同”模式不仅延续了老年员工的职业生命周期,更通过经验数字化沉淀,将其工艺知识转化为智能系统的优化参数,形成“技术反哺人力”的良性循环。
三、激活新质生产力:游戏玩家到“数字技工”的身份重构
(一)游戏技能与工业场景的精准匹配
游戏玩家具备的空间感知、快速决策和手眼协调能力,与数字工厂的虚拟调试、产线监控等岗位高度契合。企业通过定制化培训体系,将《Minecraft》的建筑逻辑转化为工厂布局设计能力,将《Roblox》的脚本编写经验迁移至工业软件操作。某新能源汽车工厂招聘的游戏玩家,经3个月实训后,在元宇宙平台中优化电池装配流程的效率比传统工程师高25%,成为新型“数字技工”。这种技能迁移打破了传统职业培训的壁垒,使游戏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生产效能。
(二)平台化灵活就业,释放分布式劳动力潜力
东土科技等企业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任务众包”模式,允许游戏玩家通过VR设备远程承接设备运维、数据标注等任务。玩家可在碎片化时间内登录虚拟工厂,通过数字孪生体完成设备故障诊断,单任务平均耗时约30分钟,月均收入可达8000元。2024年此类岗位需求年增长率达45%,形成“游戏经验—技能培训—远程就业”的完整闭环,既满足了年轻人对灵活工作的追求,又为制造业输送了分布式劳动力,破解了传统工厂“坐班制”的地理限制。
四、价值延伸:重塑产业生态与人类劳动范式
(一)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智能工厂的技术辐射效应显著。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2万亿元,其中数字孪生相关技术贡献35%的增长。华中数控、东土科技主导制定5项国际标准,其技术成果延伸至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例如,东土科技的时间敏感网络(TSN)技术应用于智能汽车,将车联网时延降至5微秒,支撑自动驾驶技术突破;中兴通讯的“开物AR点云数字孪生平台”则加速了智慧城市与工业场景的协同,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就业结构优化”的乘数效应。
(二)重构劳动形态,迈向“虚实共生”文明新高度
数字智能工厂的实践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劳动范式的革命。它打破了“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分工,使游戏玩家、老年人等群体通过脑力与创意参与生产,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进一步模糊了虚实边界,未来人类可在虚拟工厂中跨地域协作,通过数字孪生体完成复杂工艺设计,推动生产从“物质制造”向“数字创造”升级。这种转型不仅缓解了人口结构压力,更构建了“技术普惠、人人参与”的新经济生态,为人类文明迈向“虚实共生”的更高阶段奠定了基础。
结语
华中数控、东土科技等企业的探索表明,数字智能工厂是应对老龄化与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双引擎”。通过技术赋能,它既化解了制造业的劳动力困境,又为灵活就业群体开辟了职业新赛道,实现了“人口压力”向“数字人才红利”的转化。随着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化应用,人类正加速进入一个“技术与人协同进化”的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个体的能力都能在数字文明中找到释放的出口,而这正是推动产业升级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