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小米SU7事故刷屏了朋友圈和股吧,股价也跟着坐了一趟“过山车”。4月1日午后那根“断头铡刀”似的K线(盘中跌超5%,市值蒸发超600亿港元),看得人心惊胆战。昨晚雷军回应“绝不逃避责任。今日早盘 $小米集团-W(HK|01810)$ 水下拉升,截至发稿翻红了!
下面谈谈对这场事故的一些个人看法。
事故背后:信任危机比车祸更致命
这次安徽高速事故的惨烈程度远超想象:小米SU7高速碰撞后爆燃,三名年轻女孩被困车内遇难,家属痛诉“车门锁死”“小米未主动联系”613。虽然小米后来公布了事故时间线(车速116km/h、NOA辅助驾驶开启、施工路段未及时避让障碍物),但关键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车门为何打不开?AEB(自动紧急刹车)为何没触发?电池安全是否存在漏洞?
对股民来说,这些技术细节不仅是伦理问题,更是投资逻辑的动摇。小米造车是雷军“All in”的战略,SU7作为首款车型承载着“破圈”重任。但首战就遭遇致命事故,直接暴露了新能源车的安全软肋,尤其是小米作为跨界玩家的经验短板。资本市场最怕不确定性,而“安全质疑”恰恰是新能源车的命门。特斯拉当年Autopilot事故引发的股价震荡,小米这次恐怕也难以幸免。
雷军的“危机公关”能打几分?
雷军深夜发文的姿态值得肯定(哀悼遇难者、承诺配合调查),但行动仍有硬伤:
回应滞后:事故3天后才发声,期间股价已遭血洗,错失稳定信心的黄金窗口;
技术回避:公告未直接回应“车门锁死”“AEB失效”等核心质疑,用“应急拉手”解释反而引发更多猜测;
家属沟通:家属称“小米未主动慰问”,这对比特斯拉事故后马斯克亲自致电家属的做法,显得诚意不足。
对股民而言,管理层应对危机的能力比事故本身更关键。小米需要更专业的危机处理团队,避免“技术直男式”的公关——数据再硬核,也比不上对生命的尊重和共情。
危中有机,但别急着抄底
短期来看,股价可能继续承压:
调查不确定性:若最终认定责任在小米,股价或二次探底;
销量观察期:4月本是SU7交付高峰,事故可能让潜在买家转向竞品(如极氪、特斯拉);
做空力量:港股流动性本就敏感,空头可能借机加码。
但长期逻辑未完全崩塌:
行业共性:新能源车事故并非小米独有,关键在于能否推动技术改进(如加强电池防护、冗余系统设计);
估值修复:若小米快速推出安全升级方案,市场情绪或触底反弹。
个人建议:重仓者不必割肉,但需紧盯调查进展和销量数据;轻仓者观望为主,等情绪企稳后再择机介入。记住,资本市场永远在恐慌与贪婪间摇摆,而清醒的股民只相信事实和趋势。
最后想说:安全才是最好的“护城河”
小米SU7事故给所有新能源玩家敲响警钟:再炫酷的智能驾驶、再激进的价格战,也比不上“保命”二字的分量。这或许是一次痛苦的教训,但也让我们看清——投资新能源赛道,安全冗余和技术敬畏才是真正的“隐形财报”。雷军曾说“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但这一次,小米需要先向生命低头,再向市场证明:科技向善,安全无价。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资金博弈加剧! $小米集团-W(HK|01810)$ 走出倒V,再度转跌,实时成交额超183亿港元,居港股断层第一。 $港股互联网ETF(SH513770)$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