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雷军发微博,原话说“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还称“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日赶赴了现场”。
但你会发现,雷军这几天是“开开心心去健身”、“欢欢喜喜晒春光”。


用一个媒体老师的话说,(事故后)的雷军,“除了继续发小米汽车小米手机动态外,还推了湖北文旅,晒了北京春花,炫了健身打卡”。
唯独没有告诉米粉们,开车要注意安全。
雷军没说,我的同事说了,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小米车主们,请注意安全第一》。
昨晚发出后没多久,“接相关投诉”,这篇文章就消失了——他们怎么不去投诉要求删除马路上的安全警示?

朋友圈有人说,“樱花虽美,但美不过三个如花盛放的青春生命”。
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好久。
三名少女的生命消失于午夜的事故,也许能撕开突飞猛进的中国新能源车行业一个隐秘的创口:
当车企沉迷于用“性能狂欢”“科技神话”取悦用户时,安全教育却成为智能驾驶时代最奢侈的缺席者。
看了这么多车企在发布会上演示的“智能泊车”、“自动变道”等功能,却从没有人,站出来重点来讲讲目前智驾在夜间、雨雾、施工路况中的系统局限性。
他们用眼花缭乱甚至鼓动性十足的语言,渲染着“科技感”、“未来感”,从而构建起了很多年轻用户的信任,却在产品交付时,或者在PPT上,用5号字体告知风险边界。
这种技术参数和营销话术的美化,与用户手册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的免责条款形成强烈反差。
我觉得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建立比营销更强势的安全教育机制——雷军们什么都可以讨好用户,唯独在安全警示上不能纵容。
比如能否参照民航飞行员培训,建立智能驾驶操作资质认证体系:基础级(L2)需完成8学时理论+4小时模拟训练;进阶级(L3以上)需每年复训并考核;
比如推行“危险行为一票禁用”:监测到双手脱离方向盘、超速接管等行为,系统自动锁止智驾功能72小时,强制用户回炉培训;
比如共享危险驾驶行为特征库,对多次触发警报的用户实施联合惩戒。
小米事故中遇难者母亲曾反复提醒女儿“技术不完善”,却敌不过车企构建的“智能乌托邦”幻想。
当方向盘成为科技与人性博弈的战场,雷军们必须意识到:
真正的用户至上,不是用参数宠坏消费者,而是用最严苛的教育守护生命底线。
我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写道:
关于智驾,汽车革命的终点不是算力或续航的竞赛,而是让每个家庭安心出行。
的确,科技可以重新定义出行,但永远不能重新定义生死。
在智能驾驶的狂飙突进中,唯有把安全教育铸造成比任何算力芯片都坚固的护盾,才能让每一次出发都抵达安全的终点。
也呼吁雷军,能量有多大,责任也就有多大:
可以少一些叫大家给你挑衣服,少拍几张樱花照,可以多一点提醒用户开车注意安全,只有您说才有用,我们这样的小人物,说了是要被投诉删除的。
(完)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