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大模型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比肩的可能性,机器人未来将把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能力实体化,进而演化为具身智能。而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后,人类普遍拥有的第三个智能设备。
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主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老龄化加剧,随着医疗进步、生活改善,人类预期寿命增长,社会老龄化不断加速;二是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在高强度重复劳动领域,劳动力缺口渐显。
“当前在实际应用层面,人形机器人的能力确实有待提升。但我们往往会高估一项技术短期内的作用,却会低估了这项技术长期的影响。现阶段,也许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能力的确有些过度乐观,但是它确实在落地、应用。我相信,在未来5年到10年,我们会看到人形机器人对生活的切实改变。”郭继舜说。
不过,现阶段,人形机器人行业里最大的问题在于,卖给谁、谁在用?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在现阶段能够放量的场景?
未来2年至3年,郭继舜更为看好工业应用里面仓储和生产两个场景,因为这两个场景比较结构化、高频,同时也更容易落地,替代劳动力后也能产生相应的价值。
再往后3年至5年,预计能看到部分人形机器人在公共服务场景落地,比如商场导购、营业员、医院导诊;5年至10年后,会看到医疗、护理、养老等领域个性化产品的落地。
基于自身优势,均胜集团近年来在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汽车供应链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团队可以将智能驾驶里的控制器、感知规划、决策算法等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因为汽车技术是相对要求更高的车规,当这些技术迁移至工规领域,可以让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标准化程度更高,推进降本和产业协同。
人形机器人行业从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生产制造集成,一路延伸至下游应用场景落地。其中,均普智能主要是基于生产制造的领域去做场景落地,进而整合供应链、生态链,通过为合作伙伴提供硬件以及必要的代工业务,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用人形机器人造人形机器人。这就是所谓的‘奇点临近’,我相信这个时间点会很快到来。”郭继舜说。
东土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兼东土科技上海科鸿公司总经理张人杰认为,操作系统是智能体关键部件,是访问软硬件资源的桥梁纽带,对机器人尤其重要。鉴于神经网络不确定性,机器人亟需更安全可靠的实时操作系统提供确定技术底座。
作为民营上市公司,东土科技定位是给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坚实可靠的自主可控底层软件,如同“淘金时代卖铲子的人”。在中国,自主可控底层软件环节有缺失,亟需补齐。张人杰强调,构建生态对技术渗透至终端产品形态至关重要,国内科技厂商应摒弃 “竞争对手” 观念,互补技术与产品形态,合力构建自主可控技术开发生态,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