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1日午后,半导体的拉升,源于一则紧急通知。
当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
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见文末*注)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
同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建议:
“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受此消息面影响,4月11日芯片半导体板块领涨市场,半导体产业链迎来爆发,从上游硅片到封装,再到下游汽车芯片等领域均表现较好。
芯片、科创半导体相关ETF也齐齐拉升: $芯片ETF(SZ159995)$
(注:ETF二级市场价格涨跌不等同于净值表现)
业内怎么看?
自主可控战略有了制度保障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韩举科表示,晶圆制造(流片)是半导体产业链中最核心、技术门槛最高的环节,直接决定芯片的制程工艺。
以流片地作为原产地,可更准确识别芯片的真实技术来源,避免通过封装地(通常为劳动密集型地区)模糊关键技术归属。
此举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战略的关键一步:
既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又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
未来,随着原产地数据的积累,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市场调控将更具针对性。
对板块投资影响?
国产替代需求增加
集成电路的原产地判定采用“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即以流片地为准。
这意味着:
无论封装测试在哪里进行,原产地都取决于晶圆制造(流片)的地点。
举例说明,在新规则下,在台积电代工生产的芯片,原产地被认定为中国台湾;而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在这些公司在美国生产的芯片原产地为美国,可能会征收较高关税。
具体而言,芯片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等环节通常跨国分布,导致原产国界定存在标准模糊问题,在当前关税博弈背景下,更需要做出清晰地认定。
流片地成为原产地判定核心依据,对芯片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芯片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推动产业整体布局优化。
-在过去,部分企业在选择流片地时,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单一因素,如成本或技术。
-但新规发布后,企业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如不同地区的关税政策、产业配套能力、技术创新水平等。
这使得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选址时更具协同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站在更长的视角来看,2025 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经历着深刻调整。美国等国家在半导体领域动作频频,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加征关税,试图在这场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在这一背景下,原产地认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内部规则问题,而成为影响企业税负、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
美国加征关税的举措,让众多半导体企业面临成本大幅增加的困境。若原产地认定规则模糊,企业在进口报关时就可能面临高额关税,导致产品在市场上价格竞争力下降,利润空间被压缩。
而中国作为全球半导体重要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每年半导体进出口规模巨大。明确流片地为原产地规则,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产能布局。企业可以依据这一规则,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关税政策等因素,选择最有利的流片地,降低关税合规风险,保障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稳定运营 。
最后,在中美脱钩风险的大背景下,芯片国产替代更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长期主线。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从美国进口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的金额为118、45和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10%和10%。
在未来,中美之间的关税摩擦可能促使终端客户转向中国大陆代工产能,下游厂商为规避成本压力,或逐渐将销售至大陆的产品转移到本地生产。
一方面,本土芯片企业设计、代工制造、封装等环节更具备成本优势,有望重塑部分细分环节贸易格局,进一步提升国产替代份额;
另一方面,关税影响国内高端芯片(AI芯片)的进口,或进一步增加对大陆先进制程代工的需求。
*注:“四位税则号”是海关税则中对商品进行分类的编号 。
在关税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CCCN)里,一般以四位数字呈现 。
其中,前两位代表商品所属章节,后两位代表在该章节下的具体税则。比如在进出口业务中,通过“四位税则号”能确定商品归类,进而明确其适用的关税税率、监管条件等 。它是海关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管理、征税、统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也是企业报关时准确申报商品信息的关键内容 。
《异动解读》栏目更新@华夏ETF君
$中芯国际(SH688981)$ $上海贝岭(SH600171)$
风险提示:涉及个股不作为推荐。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