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硅产业初印象

在半导体硅片的江湖中,沪硅产业犹如一位初露锋芒的侠客,逐渐崭露头角。半导体硅片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盖房子的砖头,没有好的硅片,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便无从谈起 。而沪硅产业,已然成为国内半导体硅片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长期被几大巨头把控,日本的信越化学和 SUMCO、中国台湾的环球晶圆、德国的 Siltronic 以及韩国的 SKSiltron,这五大厂商占据了超过 90% 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在这样的国际竞争态势下,沪硅产业作为中国大陆半导体硅片厂商的代表,虽起步稍晚,但发展迅猛,努力在全球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实力,成为国产替代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每一步发展都备受行业内外关注,也正因如此,探究其发展背后暗藏的玄机更具意义。
市场数据下的 “冰山一角”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沪硅产业的市场表现数据上,这些数据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截至 2025 年 4 月 15 日 15 时 0 分,沪硅产业股价报 18.52 元,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维持相同水平 ,当日振幅 1.57%,成交总量 127055 手,总成交金额达 2.34 亿元,当前总市值 508.78 亿元,流通市值 503.80 亿元,市净率指标显示为 4.14 倍 。
从股价走势来看,过去一段时间里,沪硅产业的股价犹如波涛中的船只,起伏不定。在某些时间段,股价突然大幅上涨,引得投资者纷纷关注,仿佛看到了巨大的投资潜力;而在另一些时段,又毫无预兆地急速下跌,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比如在 4 月 7 日,股价以 17.06 元低开后震荡下行,盘中最低触及 15.99 元,最终收于 16.5 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 2.02 元,单日跌幅达 10.91% ,如此大幅度的下跌,不禁让人疑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行业整体环境的变化,还是公司自身的经营问题导致?
再看成交量,成交量的变化就像市场情绪的晴雨表。有时成交量大幅增加,市场交易活跃,表明投资者对沪硅产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极高;而有时成交量又极度萎缩,交易清淡,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是投资者对其前景产生了怀疑,还是在等待某个关键的信号才决定下一步行动?
市值方面,508.78 亿元的总市值在半导体板块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是高估还是低估?这些市场数据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无数个等待我们去解开的谜团,就像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沪硅产业,接下来,就让我们层层揭开这层面纱,探寻其中暗藏的玄机。
业绩困境与产能扩张的矛盾
(一)业绩下滑真相

沪硅产业在 2024 年的业绩犹如坐了一趟 “过山车”,出现了令人咋舌的变脸。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就已亏损 5.36 亿元,而全年归母净利润更是预计亏损 8.4 亿至 10 亿元,扣非后亏损扩大至 10.7 亿至 12.8 亿元 ,这一业绩表现无疑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深入剖析业绩下滑的原因,行业周期性与市场传导的滞后效应首当其冲。全球半导体市场虽然规模在 2024 年同比增长 19%,达到了 6200 亿美元,看似一片繁荣,但上游硅片市场却像是被遗忘的角落,未能及时搭上这趟复苏的快车。高库存的阴霾笼罩着半导体硅片市场,导致整体复苏远不及预期,全球硅片出货面积同比下滑 2.5%,市场规模也随之缩减了 5.6%。其中,200mm 硅片出货面积的大幅下滑,对沪硅产业的业绩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就像在其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产品价格竞争的白热化以及结构性失衡的加剧,也成为沪硅产业无法回避的痛点。在 300mm 硅片领域,虽然销量随着产能提升和市场复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可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单价不断下滑,收入的增长根本无法覆盖成本的压力,就像一个人拼命奔跑,却始终无法摆脱身后的枷锁。而 200mm 硅片的处境更为艰难,销量基本持平,但单价却大幅下降,双重困境进一步压缩了沪硅产业的利润空间,让其在盈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不仅如此,子公司业务也深受影响,商誉减值约 3 亿元,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二)逆势扩张战略
令人疑惑的是,在业绩如此不佳的情况下,沪硅产业却并没有选择收缩战线,反而开启了逆势扩张的战略。公司持续推进多个产品升级及扩产项目,像是上海新昇二期 30 万片 / 月 300mm 硅片产能建设项目、300mm 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中试项目以及集成电路用 300mm 硅片产能升级项目(三期)等 。其位于太原和上海两地的集成电路用 300mm 硅片产能升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建成后,300mm 硅片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新增 60 万片 / 月,达到 120 万片 / 月,这一扩张力度不可谓不大。
从扩张方式来看,沪硅产业采取了内生外延的方式。内生方面,不断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和产能建设,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外延则通过并购等手段,整合资源,拓展业务领域。这种扩张方式在短期内,无疑给公司业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固定资产折旧、研发费用及管理费用大幅增加,使得 2024 年第三季度毛利率降至 - 8.82%,同比下滑近 30 个百分点 ,公司在扩张与成本控制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
但从长期战略意义上看,产能扩张又是沪硅产业不得不走的一步棋。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硅片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的推动下,硅片市场的潜力巨大。沪硅产业通过提前布局产能扩张,能够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和行业话语权,就像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一旦成功,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技术研发投入的 “隐形翅膀”
(一)高额研发费用
沪硅产业在 2024 年的研发投入堪称 “豪掷千金”,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 2.08 亿元 ,这个数字已经接近 2023 年全年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更是上升到 8.4%,创下了历史新高。如此高额的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研发费用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成本的上升,在公司业绩本就不佳的情况下,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使得净利润大幅下滑。
(二)研发成果与未来潜力
从 2024 年中报来看,沪硅产业在研项目多达 10 多个,这些项目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存储芯片、逻辑芯片等多个热门的下游行业 。在半导体硅片制造技术上,公司不断突破,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SIMOX、Bonding、Simbond 等先进的 SOI 硅片制造技术,并通过授权方式掌握了 SmartCutTMSOI 硅片制造技术 ,可以向客户提供多种类型的 SOI 硅片产品,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随着这些研发成果逐渐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将有望提升沪硅产业的产品竞争力,打开新的市场空间。一旦在新能源汽车用硅片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公司的业绩将迎来强劲的增长动力。虽然目前研发投入给业绩带来了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就像是在为公司打造一双隐形的翅膀,助力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飞得更高、更远,成为公司实现业绩反转和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政策东风与国产替代的机遇
(一)政策利好解读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政策的风向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 年 4 月 11 日,我国半导体协会发布新规,将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认定为进口报关原产地 。这一政策的出台,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对半导体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海内外芯片公司若想降低成本,最好与我国本土晶圆代工厂合作。一旦晶圆制造环节的国产替代得以加速实现,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本土晶圆代工厂的订单量必然会上升。而这些代工厂订单量的增加,又会加大对上游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力度,沪硅产业作为半导体硅片的重要供应商,自然也会从中受益。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政策的推动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沪硅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提升自身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二)国产替代空间
目前,我国半导体硅片在不同尺寸上的国产化率呈现出不同的态势。6 英寸和 8 英寸硅片国产化率相对较高,均达到了 55% 左右 ,在这两个尺寸的硅片市场中,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12 英寸硅片的国产化率却较低,这也意味着在 12 英寸硅片领域,国产替代的空间巨大。
沪硅产业在 12 英寸硅片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与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公司、华润微、长江存储等众多主流晶圆厂达成了合作 。随着国产替代趋势的不断推进,市场对国产 12 英寸硅片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沪硅产业凭借其已有的合作基础和技术实力,有望在这一趋势下进一步提升 12 英寸硅片的出货量,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在市场份额上的差距,在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像一颗正在崛起的新星,在国产半导体硅片的天空中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总结与展望
沪硅产业的发展之路,充满了变数与机遇,就像一场精彩的冒险。从市场数据的波动,到业绩困境与产能扩张的矛盾,再到技术研发投入的坚持,以及政策东风与国产替代带来的机遇,每一个环节都暗藏玄机。短期来看,沪硅产业面临着业绩亏损、市场竞争激烈等困境,股价的起伏不定也让投资者们忧心忡忡。但长期而言,其产能扩张的战略布局、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国产替代的广阔空间,都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在未来的半导体硅片市场竞争中,沪硅产业有望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布局,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半导体硅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让我们持续关注沪硅产业的发展动态,见证它在半导体硅片江湖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期待 。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