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鑫华半导体和协鑫光电成功上市,协鑫在新能源的版图,将再添2个资本平台。
01 预亏48亿
长期作风“低调”的 $协鑫科技(HK|03800)$ ,最近一反常态地引人注目。

4月6日,协鑫科技发布自愿公告称,公司未经审核光伏材料业务分部的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为5.05亿元。这被光伏行业媒体一致解读为“在全行业率先实现稳定正现金流”。
该公告还提到,其颗粒硅平均生产现金成本(含研发)约为27.07元/kg,并强调“持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而在一周前,3月29日,协鑫科技刚刚才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提到,这一数字在2024年为27.14元/公斤。相对于2024年第三季度的33.18元/kg现金成本,成本大幅下降。
自愿公告现金流转正,以及宣布核心产品生产成本连降,只是这家硅料巨头外在“高调”的体现。
更早之前2月20日,协鑫集团董事长、协鑫科技董事会主席朱共山接任协鑫科技CEO。这被业内视为朱共山亲自下场“抓管理”的信号。
果然,3月20日协鑫科技发布业绩预亏48亿元公告的同时,亦宣布管理层带头降薪,其薪酬削减幅度超过90%。
对内严以整顿,对外加强沟通。近2个月来“协鑫系”一连串举动,令人不禁诧异:素以“不争不抢”、甚至“爱给管理层分钱”的朱共山,意欲何为?
2023年度全体执行董事年薪合计1.88亿元,超过晶科(688223.SH)、晶澳(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隆基绿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等TOP5之总和。
对于内部整顿,据接近协鑫科技的内部人士透露,朱共山对公司的管理水平、尤其是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能力等指标表示满意,但认为2024年业绩不够理想,财务表现不好,对高管的“高薪酬低产出”也有所不满。

而对于前述种种“亮相”,业内人士直接指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协鑫旗下两家公司——鑫华半导体和协鑫光电,马上就要IPO了。擅长资本运作的朱共山,需要带领协鑫为其搭台“唱戏”、造势宣传。
“巨亏后的高调”,与过往保持低调,可以说是一体两面,如出一辙。
两家公司中,鑫华半导体成立已有十年之久,主业是电子级多晶硅和大尺寸半导体硅片,去年10月刚刚启动上市辅导。
另一家则是协鑫科技孵化的钙钛矿公司协鑫光电,今年有望在香港联交所递表。如顺利上市,协鑫光电将成为中国钙钛矿第一股。
如果鑫华半导体和协鑫光电成功上市,协鑫在新能源的版图,将再添2个资本平台。
02 借力打力
从协鑫集团的资本版图,便能一窥朱共山的长袖善舞。
当前,协鑫集团拥有四家上市公司,包括主营业务为硅料和硅片的协鑫科技;从事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协鑫新能源(0451.HK);做组件的协鑫集成(002506.SZ);以综合能源服务为核心、业务涵盖储能和充电桩的协鑫能科(002015.SZ)。
以协鑫科技为例,早在2007年11月,朱共山推动协鑫科技在香港上市。2009 年,他又以263亿港元的价格,将江苏中能硅业装入协鑫科技。
当时的江苏中能,刚刚因美国上市计划遇金融危机夭折,资金压力巨大。被协鑫科技收购后,江苏中能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还使协鑫科技成为国内最大多晶硅生产商。
以14亿元收购港股上市公司森泰后,2014年朱共山再将协鑫科技旗下的光伏电站业务装入该公司,并更名为协鑫新能源。这一操作之后,协鑫的光伏电站业务获得了独立融资渠道。
一年后,2015年,朱共山联合民生银行(600016.SH)等机构,对陷入债务重整的超日太阳能重组,后更名为协鑫集成。
又过了四年,2019年,协鑫集团旗下的清洁能源综合服务业务,再度借壳*ST霞客上市,即现在的协鑫能科。
从这几家的上市运作路径可以看到,无论是自生还是并购,朱共山几乎是沿着光伏全产业链进行模块化布局。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项单独业务会被拿出来进行“资本运作”,最终都会被推向公开市场。
并购与分拆上市这两招“斗转星移”功夫,协鑫集团一方面使各业务板块获得独立的融资渠道,缓解业绩下行和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提升各业务板块的市场价值和管理效率,同时寻求开辟新领域。
借“外购”与资本市场之力打力,朱共山和他的协鑫集团于光伏产业链纵横捭阖,屡建奇功。
03 ”使“巧劲”,三处出击
除了投资组合,从光伏技术路线上,也能看到朱共山以“借力打力”方式,构建出的“技术路线组合”。
协鑫并未如其他一体化巨头般,明确站队某一个阵营,而是多方布局,于TOPCon、BC、钙钛矿三处出击。
这一切布局,几乎都使的是“巧劲”,避免了重金投入带来的顾此失彼。
以TOPCon为例,3月14日,协鑫集成公告出资8亿元与关联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将持有卓曜新能源90.9570%的股权。
卓曜新能源是一家拥有12GW产能的TOPCon电池片厂商,2024年亏损超过5亿,经营陷入困境。
协鑫集成此次介入,也是朱贡山最爱的“抄底”+整合。

目前协鑫集成有30GW组件产能,16GW光伏电池片产能。完成交易后,协鑫集成的组件和电池片产能,可达到1:1。
协鑫集成不但能灵活调配现有产能,更有机会推动卓曜新能源部分产线的技术改造升级,转变为BC电池产能。
从TOPCon策略上看,2024年协鑫集成的组件出货量为25GW,远低于龙头晶科(688223.SH)的100GW。但在产能过剩时期,快速跟随、不当老大的策略或更具性价比。
而就BC而言,协鑫采取的策略,是以上游硅料的原料优势为核心,与BC阵营巨头合作。
业内人士透露,正是由于协鑫手握硅料,才令其与BC阵营的隆基、爱旭(600732.SH)建立了合作的基础,从而顺利进入BC阵营。
在看到近期BC势头已成后,协鑫才开始对BC真正意义上加大投入力度。
半个月前,协鑫某高管曾与笔者一位相熟的朋友透露,协鑫BC产品的成本,预计会在今年三季度和TOPCon打平。
协鑫科技在钙钛矿技术上的布局,更充分展现了朱共山的谋虑与精明。
前述提到的协鑫光电,2024年营收预计不足1亿港元,且处于研发投入期未盈利。且钙钛矿技术处于发展初期。业内一致认为,钙钛矿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需要5年-10年时间,遑论成规模、正盈利。
这意味着,如果完全自己干,相当于又是一个现金流“吞金兽”;而装入协鑫科技期待于A股定增融资,这样的故事又很难被当下的监管与市场买单。
协鑫当然选择将钙钛矿单独拆分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哺育这一新兴业务。
在此之前,协鑫光电已集结了淡马锡、IDG、腾讯投资、凯辉基金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他们同样有套现退出需求。
从TOPCon到BC,再到钙钛矿欲借助资本市场杠杆抢先发展。这种多元化杠杆式布局,既避免了与隆基和晶科等巨头在单一技术路线上正面冲突,又能保证总体不掉队、避免重蹈当年多晶被单晶替代的覆辙。
而在更高维度上,协鑫能够在N型时代后来者居上,更是因为使力有侧重,并非无差别用力。
比如,此前协鑫将布局重心放在上游颗粒硅,投入研发上百亿元、耗时10多年。

但反观其组件研发投入,协鑫集成的年均研发费用只有1亿元,远低于天合光能等其他光伏巨头。
正是因为抓住核心颗粒硅猛砸,其产出价值的快速提升,才为协鑫带来了上桌谈判的砝码。
多线押注的打法,对技术路线风险充分分散风险,又借力资本市场。只要其中一个方向能跑通,协鑫便能在激烈的光伏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想必朱共山也注意到,协鑫集成的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7.57%,而协鑫科技近期又连续完成两笔合计约5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一二级资本市场的杠杆,也总有上限。(阿尔法工场Green)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