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聚焦:
中美联合声明:美国将调整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
商务部:中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
中国将加强战略矿产出口全链条管控,严厉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
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五部门:加大广州南沙海洋产业 商业航天、全域无人产业的支持力度
*以上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5/05/12
仍然是增量信息众多的一周,我们来看各策略团队对于最新市场环境的看法。
中信证券:未来主动型公募会有望聚焦核心资产定价
针对2025年5月7日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信证券指出,基准偏离和盈利客户比率可能是公募考核新规影响最大的两个规则。从过往主动型基金业绩基准分布来看,采用沪深300和中证800的基金仅占总规模的62%,超过18%的产品是赛道型产品。2007年至今,2012—2014年和2022—2024年出现过三年维度主动型公募大面积跑输沪深300指数10个百分点的情况。过去3年公募普遍跑输基准,低配银行是部分原因,频繁交易和板块轮动也产生负向贡献。向基准靠拢和保守化配置是大势所趋,但过程是动态的,绝非简单做多低配行业。未来主动型公募有望更加聚焦核心资产定价而不是边际信息流定价,策略范式可能出现整体性调整。未来资管行业当中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产品的策略、选股范围和定价模式会呈现明显分化。
——节选自2025.05.11《中信证券#策略聚焦|公募新规对市场生态有何影响?》
华泰证券:公募改革或进一步增加资金配置港股需求
华泰证券指出,5月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对资本市场政策态度积极,重点支持科技、消费领域,对港股市场形成积极影响。5月8日凌晨,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强调不确定性以及滞胀风险上升,不急于调整货币政策,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周末,中美展开经贸高层会谈,贸易摩擦或有降级空间,有助于改善市场情绪。
往前依然看好港股相对收益表现,适度转向进攻。产业上,港股板块中关税敏感性较高的出口链及中游制造企业市值占比较低;政策环境改善有助于风险偏好提振;估值相对较低且受政策支持的港股科技和消费板块仍具吸引力;美国经济硬数据转弱或提升全球资金再配置需求。中期看,公募改革或进一步增加国内资金配置港股特色板块的需求。操作上,建议关注:1)具备政策逆周期调节预期的泛消费,尤其是同时受益于AI应用落地和内需上行逻辑的标的;2)盈利预期抬升明显、自主可控逻辑坚实、存在政策预期支撑的港股硬科技方向;3)高股息资产仍可作为底仓配置选项,但需注意内部选择,沿一季报业绩稳定的方向寻找线索。
——节选自2025.05.12《华泰证券#华泰 | 港股策略:政策环境助力风险偏好改善》
天风证券:市场后续主线的进一步思考
天风证券认为,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而市场主线往往是一个长期逻辑。在特朗普2.0时期,政策驱动、地缘博弈格局驱动、产业驱动的逻辑或可构成长期逻辑。
消费的长期逻辑为政策加码预期下的重估预期,基本面拐点或已经出现,宏观数据呈现诸多积极信号。选股思路分为两类,1)财报拐点出现+政策支持力度与确定性大+纯内需板块(服务业),2)财报拐点出现+政策与产业逻辑通畅+排除基数效应&外需影响(必选消费、可选消费的耐用消费品板块)。
自主可控的长期逻辑为国家政策多年布局下的积累和顶层设计的重视,以及国内供给替代原先对美进口的供给的国产替代逻辑。板块筛选上,一是关注国内供给能力的提升维度,即国产化率能够加速提升的领域(航空装备、医药以及部分机械行业);二是产能周期视角看产能投放提速领域(通信、机械设备)。
——节选自2025.05.10《天风证券策略专题:市场后续主线的进一步思考》
民生证券:修复之后,关注变化
民生证券认为,经济潜在的走弱或将验证,而对政策期待还需要时间兑现。此前全球大部分市场基于贸易争端缓和预期的修复是一种短暂的平静,资产的波动率可能将再次放大。但7月之前,中国可能相对更具有应对机制,中国资产韧性高于海外。当前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真正提供了“长坡厚雪”的基础,重新使一些商业模式稳定的、ROE高的传统消费类资产可以运用红利思维。
市场已经修复接近4月2日水平,市场整体的波动率可能会随基本面变化而放大,结构上也存在值得注意的深远影响,《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或将推动市场风格向金融、稳定和大盘转换。推荐关注:1)长效机制下存在三种收益来源的消费行业(家电、汽车、食品饮料、化妆品、潮玩、旅游休闲、游戏、线上零售);2)适应权益基金调仓方向的低估值金融板块(银行、保险);3)在未来全球经济重塑中,资源品(铜、铝、黄金)和资本品(机械设备等)有其价值所在。
——节选自2025.05.11《民生证券A股策略周报:修复之后,关注变化》
申万宏源:二季度或是中枢偏高的震荡市
申万宏源认为,需求侧,特朗普关税影响基本面的关键变量,真正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应该是特朗普政策实际调整的情况,以及中美谈判情况。外需回落压力尚未显现,但后续仍有担忧。供给侧,本轮最终出现历史最大幅度供给出清的可见度已经很高。但仅看2025年供给增速方向回落,绝对水平依然偏高。供需格局改善2025年内难出现。预计未来两个季度,仍是基本面扰动信号较多的窗口,资本市场的预期调整“时间不足”,会抑制A股市场向上修复的空间。
不过,当前金融宽松集中落地且与稳定资本市场强关联,或许可能不足以实现中期基本面的全面改善和A股向上突破,但稳定并抬升震荡区间的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结构上,短期和长期,结构方向或都是科技。一季报,景气方向集中在消费、医药和科技,短期科技相对性价比占优。长期,A股重启结构行情,需要科技重磅产业催化,强化市场共识,短期机器人微观结构占优,主题弹性好于国内AI,继续看好港股好于A股。
——节选自2025.05.10《申万宏源策略一周回顾展望:二季度是中枢偏高的震荡市》
$红利低波ETF(SH512890)$$恒生科技ETF(SH513130)$$科创板ETF(SH588090)$
#强势机会##周度策略##中美发布经贸联合声明!中国资产暴涨#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