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市场传来利好!宁波海运等多股涨停#
5月9日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出口增速超预期,进口边际回暖。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352亿美元,出口3156.9亿美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8.1%;进口2195.1亿美元,同比下降0.2%;贸易顺差961.8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摩擦频发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为何能交出超预期的成绩单?
新兴市场构建出口增长新引擎
从贸易伙伴维度拆解,新兴市场成为出口增长的稳定器。4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虽降至-21.0%,但鉴于美国多次加码“对等关税”的高压态势,这一结果仍好于市场预期。而真正驱动出口增长的核心引擎转向了新兴市场,4月我国对东盟、印度、非洲、拉美出口增速分别达到20.8%、21.7%、25.3%和17.3%。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速创11个月新高,对越南、泰国、印尼三国出口增速分别为22.5%、27.9%、36.9%。我国长期推进的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东盟作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核心枢纽,正承接中国电子制造、纺织等行业产能转移;非洲城镇化进程推动建材机械出口增长,消费电子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拉美则依托锂矿资源开发与新能源转型,成为中国电动车和锂电设备的重要增量市场。新兴市场已从缓冲带升级为新的增长极,需求增长与中国供应链升级形成共振。
与此同时,4月我国对欧盟、日本出口增速分别为8.3%和7.8%,与新兴市场共同构筑出口增长的“稳定三角”。在应对美国关税政策时,中欧双方均秉持坚定态度,为双边经贸往来开辟了新路径。近期,中欧关系展现出显著回暖迹象,欧盟取消对华电动汽车关税,破除了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军欧洲市场的一大阻碍;与西班牙签署农业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贸易空间;双方同步取消交往限制,为企业技术与商业合作清障。在这些积极因素的推动下,中欧高端装备、新能源产品等领域合作有望更紧密。日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之际,中日自3月下旬起政商界频繁互动,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共识,为我国对日本出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附加值产品重塑出口竞争力
主要出口商品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产品类型上,也体现在对不同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政策应对效果上。出口增速下滑产品主要集中在对美出口占比较高及对美国出口管制商品。其中,箱包、服装、鞋靴、塑料、家具、玩具等产品对美出口占比均达10%以上,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出口增速下滑幅度在-9.1%至-0.2%不等。此外,稀土出口管制是我国对美关税反制的重要措施,直接导致4月稀土出口增速从-24.9%进一步下滑至-34.4%。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美出口占比较低及美国对华关税豁免商品成为增长亮点。矿产品、船舶等产品由于我国对美出口份额不足2%,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较小,4月钢铁和铝出口分别增长1.3%、7%,船舶出口更是增长36.1%。此外,集成电路、音视频设备出口分别增长20.2%、12%。这一系列数据也反映了我国出口结构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同时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市场策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产业升级成效逐步显现。

进口数据透视:需求与政策的双重作用
进口方面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反映了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关税政策的影响。针对美国加征的关税,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相对有限。4月,农产品进口额下降17.2%,相较于上月18%的降幅有所收窄,粮食和大豆进口增速的降幅也均有缓和。这一方面说明国内对农产品的刚性需求稳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农产品进口上积极开拓其他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能源矿产的进口情况也呈现分化态势。铁矿石、铜矿石以及天然气的进口增速出现边际回升,而煤炭、原油、成品油和钢材的进口增速则边际回落。这种变化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政策推进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密切相关。高技术产品进口保持9.4%的较快增长,电脑、集成电路和医疗仪器的进口均实现正增长,然而汽车和飞机的进口却呈现负增长。这体现出我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技术需求旺盛,同时也反映出国内汽车和航空产业的发展对相关进口产品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整体来看,4月贸易数据韧性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制造”强大的竞争力与抗压能力。中国制造业已兼具规模和效率优势,庞大的制造业规模意味着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同时,工程师红利不断释放,推动研发密度持续提升,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有望不断突破创新。全球范围内,尚无其他区域能够在量级和质量上对“中国制造”形成全方位替代,这将成为我国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保障。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