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开启。根据新闻报道,上海车展一共邀请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家企业参展,预计有创历届记录的193场发布会。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汽车组合驾驶辅助功能逐渐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在本届上海车展上,车企及供应链企业齐发力,加速驾驶辅助技术升级。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据乘联会数据,截至2025年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售渗透率已超过 50%。国内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经理娄周鑫指出,电池新技术、AI赋能的新场景或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核心赛道。自主品牌汽车出海也将是重要机会,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价格较高,利润空间或相对可观。此外,电动车与机器人、AI等领域融合的新兴方向,有望衍生出更多发展机会。
车展打响自主品牌崛起号角
车展上,新能源汽车领域呈现出诸多新态势,娄周鑫感慨道:“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令人瞩目。”
在展馆布局上,自主品牌出现“霸馆”现象,多个品牌或子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展馆空间,与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相比,展出车辆数量更多。从参观热度来看,自主品牌车型吸引了大量观众,部分热门车型甚至需要排队试驾,而合资与外资品牌展位则相对冷清。
回顾车展发展历程,2021年上海车展是自主品牌崛起的重要节点,众多跨时代车型亮相,点燃了行业希望;2023年车展,自主品牌在已有基础上精进优化,推出了更具特色的新能源车型。然而今年车展,虽然多家自主品牌百花齐放、产品质量上乘,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现象。
娄周鑫指出,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发展使各品牌在功能、设计上趋于相似,另一方面,消费者在经历此前的技术革新后,心理预期大幅提升,普通的产品升级难以再带来强烈的新鲜感。“未来自主品牌破圈需要依靠讲好品牌故事、找准产品特性和解决客户的刚需痛点。”娄周鑫深刻地谈道。
值得一提的是,车展上外国主播的身影增多,对中国自主品牌旗舰车型给予高度评价,彰显出中国自主品牌在产品力、品牌影响力以及获得合资与外资品牌尊重程度上达到了新高度。
AI驱动智能驾驶升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AI技术深度融入智能驾驶,正重塑行业格局。如今,智能驾驶不再是汽车的次要配置,娄周鑫指出,随着消费者对其重视程度日益攀升,它已成为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这一转变背后,是 AI技术为智能驾驶带来的全方位升级。
娄周鑫认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是成为安全、舒适、智能、温馨且节能的移动出行空间,AI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提升安全性为例,自动驾驶技术的初衷就是降低事故概率、减少疲劳驾驶,AI的应用让这一目标的实现更进一步。从概率角度看,远期若能实现 L3-L5级别的无人驾驶,事故发生率或将远低于人为驾驶。例如在高速驾驶场景中,困意来袭时,智能驾驶系统基于AI技术的提醒和风险预防功能,能为驾驶员提供有效帮助,保障行车安全,实用性极高。
从技术落地层面分析,AI在汽车场景的应用具备独特优势。娄周鑫提到,开车是具有规则性的行为,这使得AI的学习和应用更具可操作性,无论是规则性学习还是强化学习,都能有据可依。而且,汽车行驶处于2D或2.5D维度,相较于机器人、飞机等面临的复杂 3D环境,场景相对简单。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进行感知和决策,而汽车主要判断道路上的行人和障碍物等情况,决策相对简化。这使得智能驾驶技术在AI的助力下有望更快落地,目前部分车企已实现L2甚至在特定场景下的L3级别智能驾驶,而其他终端领域仍处于摸索阶段。
AI与汽车行业相辅相成。AI的发展加速了汽车智能化进程,促使汽车工业不断创新,推出更智能、超乎想象的车型。汽车在实际使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又反哺AI技术,推动其多模态模型不断升级,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其他领域需求。不少车企凭借在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积极布局机器人等领域,进一步拓展了AI技术的应用边界。
固态电池与钠电池的崛起
电池技术的创新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娄周鑫看来,固态电池在理论上能够兼顾安全性与高能量密度。提升安全性后,可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还能在相同续航需求下减小电池体积,为车内腾出更多空间。
除了在汽车领域的优势,固态电池对于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这些领域受电池续航问题制约明显。以机器人斑马比赛为例,完赛过程中机器人需要多次更换电池,续航时间大多只能维持30分钟左右,而低空飞行器使用普通电池续航时间仅约20分钟,难以满足正常工作需求。若能应用固态电池,机器人可实现两三个小时充一次电,低空飞行器续航也能大幅提升,如达到1小时左右,这将显著增强它们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众多大厂计划未来几年内实现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中国在固态电池研发上积极投入,有望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
钠电池虽在能量密度、热流密度和循环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但其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表现出色。部分大厂正在研发自生成负极技术,若能实现商业化落地,将是电池技术的重大飞跃。此外,AB电池概念,即一个电池组中同时包含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A电池)和钠电池(B电池)。这种组合方式在低温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当其中一个电池出现短路或失效等情况时,另一个电池能起到类似备用的作用,同时还能实现性能互补。目前,钠电池已在启停48伏的商用车领域有所应用,在寒冷地区,如东北,其低温性能优势得以体现,能在零下40多度的环境下正常工作。两轮车领域也在尝试使用钠电池,但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总体而言,钠电池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潜力,是液态电池的重要补充,在解决现有问题后,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固态电池利好不断,投资机会如何把握?#$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灵活配置混合A(OTCFUND|001156)$$申万菱信新能源汽车主题灵活配置混合C(OTCFUND|022739)$$申万菱信中证内地新能源主题ETF发起联接C(OTCFUND|016226)$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内容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对未来市场表现和相关板块基金产品未来投资收益的保证,不代表本公司对基金业绩的任何承诺或预测。观点仅代表当时看法,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