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国务院立法计划》公布,包括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商事调解条例等

外交部:中方对美芬太尼反制仍然有效

90天“抢运潮”来临?美线舱位紧张状况正再度上演

科技部等7部门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

广州: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产业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债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中国至越南河内国际道路运输线路正式开通

美国与沙特签署1420亿美元军售协议

*以上资料来源:iFinD,截至2025/05/14

随着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的尘埃落定,4月以来扰动市场的一大不确定性因素获得了阶段性的缓释。据联合声明,5月14日前,美方取消共计91%的对华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91%的反制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并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

5月1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5月14日12时01分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至于美国对华进口商品的综合加权税率,除了声明中提到的20%芬太尼税和10%的对等关税,其实还应加上约2.2%的最惠国税率和约9.2%的上轮贸易摩擦综合加征税率,所以实际关税在41%左右。(数据来源:WIND,USITC,WTO,新华社)

这样一来,按照最常规的思路看,对GDP的影响自然是向好的,虽然额外关税对经济仍然存在影响,但短期内中国内部大规模刺激的必要性可能会降低;不过对企业盈利而言,冲击不仅局限于需求数量层面,实际也可能对价格和利润率形成外溢冲击,影响可能会比对GDP的冲击更高一些,相关上市标的的震荡可能也仍会出现。

同时,对于市场定价来说,可能会比对宏观经济还要更积极一些——因为中国资产的定价逻辑在各个层面上得到了全球资金的再审视。如果说一季度主要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重估,那么现在更多扩展到了对中国治理能力以及军事实力的重估,换句话说,中国资产背后的经济体在动荡的世界中输出确定性的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这是一个原先没有被充分计价的因素,但实际上是发展的重要前提。

简单举例,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朋友圈”的扩展(与非美经济体频繁进行高层沟通,主动表达开放合作意愿),可以看到中国军事实力的体现(歼-10C战机在地缘冲突中的亮相已催化军工产业迎来资产重估),也可以看到底线思维下有条不紊的维稳动作——5月上旬金融系统出台的一系列稳市场稳预期政策就是典例,央行宣布降准降息,与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协同发力,支持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节奏力度适宜,筑底线与谋发展并重。(指20250507国新办“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发布会,内容包括全面降准0.5%、政策利率下调0.1%、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下调0.25%、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等。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而在另一面,我们看到了近期美债收益率的再度抬升和相较关税战前更弱的美元:

截至5月13日,美元指数相较4月1日的104上方跌至101以下,人民币则从此前的7.27升至目前的7.20——要知道,这还是在美联储维持鹰派观望、中国货币宽松的情境下,结合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在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上行超30bp至4.5%,或足能说明市场在“用脚投票”——鉴于本届美国政府的高不确定性与高偿债压力,美元信用的磨损或已进入一个较难逆转的通道。

也因此,让子弹飞了一会之后,或许可以更加确定,中国宏观叙事有望在2025年实现转折,此前压制中国经济与权益资产表现的政策周期和流动性周期已先后于2023年底和2024年9月中下旬先后转入扩张性周期,而新质生产力的商业化和普适化正推动隐藏的技术周期进入指数级的渗透率爆发期,未来有望带动整个经济周期翘头向上,中国权益资产也有望告别低估值、低配置、低活跃的三低状态。(指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指2024年9月18日美联储降息50bp;指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随着贸易战冲击阶段性淡化,全球资金回补中国资产,打开生产力边界上限的科技创新板块或仍然是优选(以上所有的实力再审视的前提其实都是科技能力的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

一、趋势可以持续多久?

二、在科技创新板块内部,有没有什么方向是当前比较值得关注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说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生产力革新为起点,那么先进生产力完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推广或许就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在这个目标下,产能和市场分别象征了供需两端,也即,科技革命要想成功,需得让大家都愿意消费、都能够消费到且消费得起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场涉及方面相当广阔的变迁。

如果从资金对于新兴概念的参与节奏去看,就能够很好地理解科技行情或才刚刚启动。对于新兴概念,资金在估值修复完成后需要看到资本开支接棒,然后再确认盈利和收益。AI+目前的变现能力仍在“预期”的框架内,看重基本面的长期资金也尚处于观望状态,我们现在看到的行情可能更多是交易型资金所驱动的。市场处于一个对科技板块有共识、等待兑现的状态,交易型资金在地缘等风险因子出现时的顺势获利了结并不意味着趋势的结束,反而可能是在等待下一个投资价值更高的时机。

所以,脉冲式发展可能会成为A/港股产业趋势形成过程中的常态。更何况,无论对标美股科技龙头,还是参考A/港股科技股历史行情,理论上目前科技成长或仍具有较大的修复空间。

关于第二个问题,财报或许给出了一些线索。据申万宏源统计,去年年报及今年一季报业绩改善较为明确的方向集中在消费、医药和AI算力三个板块。而在一季报披露后,朝阳永续显示盈利预期上修的行业主要是电子、计算机、商贸零售、钢铁和传媒板块,其中电子板块尤其亮眼:


我们眼下看到的盈利预期上修的电子,作为AI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其实已经是该产业链中走得比较靠前的方向——因为走的是资本开支逻辑,所以去年就已经有过一轮行情,只不过今年在应用端起来之后表现不显。如果现在大家又倾向于往盈利兑现落脚,那么这个板块受益于估值与基本面进一步接洽,反倒可能出现一定的布局机会。

明日,华泰柏瑞科创板半导体设备ETF(认购代码:588713)将正式启动募集,产品跟踪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在整个电子产业中精准定位半导体上游设备及材料环节,为国产半导体的精细化投资提供了较为合适的载体,欢迎各位投资人关注。

$科半导体(SH588713)$

$华泰柏瑞鼎利灵活配置混合C(OTCFUND|004011)$

$科创板ETF(SH588090)$

#炒股日记##股市怎么看##“抢运潮”一触即发!航运港口板块活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