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要求其遵守法规、落实责任、合法经营,维护消费者、商家、骑手权益。


五部门约谈外卖平台并非“打压行业”,而是引导其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对于消费者、商家、骑手而言,这一事件预示着外卖行业将进入“更安全、更公平、更有温度”的新阶段,而监管层的持续发力,也为平台经济如何平衡创新与规范提供了具体方案。


回顾今年“五一”假期,京东和美团外卖大战打得如火如荼,淘宝和饿了么也携手参战。先是京东携“0佣金+骑手社保”高调入局,随后美团迅速以千亿补贴应战,紧接着淘宝天猫旗下即时零售业务“小时达”全面升级为“淘宝闪购”,饿了么则负责履约保障,竞争局势变得十分激烈,演绎了一场外卖江湖的“三国杀”。


电商平台激战正酣,商业模式与护城河深度剖析


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电商平台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其商业模式与护城河的构建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下,电商领域主要存在流量聚合型与供应链驱动型两种典型商业模式,它们各有特点,也在不同维度上构建着自身的竞争壁垒。


流量聚合型商业模式以美团、拼多多、淘宝等为代表。这类平台通过商品交易抽佣和技术服务费获取收入,费率通常在交易额的3%-8% 。以美团外卖业务为例,服务费分为技术服务费和履约服务费,前者约占一单的6%-8% ,后者用于支撑配送体系。从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来看,其核心竞争壁垒在于网络效应。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平台价值呈指数级增长,更多用户被吸引,形成良性循环。用户越多,平台对每个用户的价值越大,平台自身价值也越大。美团2024年财报数据彰显了这种网络效应:全年营收3376亿元,年交易用户数突破7.7亿,年活跃商户数达1450万,即时配送订单量峰值达9800万/日 ,全年配送服务收入980.7亿元,占营收比重为29%。庞大的用户与商户基数支撑高频交易,推动商品交易总额(GMV)持续增长,平台的技术与履约能力又进一步巩固用户粘性。


供应链驱动型商业模式的代表则是亚马逊、京东早期采用的线上商超模式。这类模式以自营为主,通过自建供应链体系主导商品交易,自主采购商品、运营线上商城,并构建全链路服务系统。其通过大规模采购、加快产品周转和打造自有品牌等方式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率。该模式既要关注用户数量,又要注重内部运营效率,优势在于用户体验和品质可控,缺点是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大,日常运营成本高,净利润率较低。以京东2024年财报为例,全年收入11588亿元,经营利润387亿元,经营利润率为3.3% ,与线下商超净利润率相近。从护城河角度,此类企业核心壁垒源自无形资产(品牌效应)与网络效应的结合。京东凭借长期积累的“正品保障”“高效物流”等品牌认知,形成消费者心智壁垒,构成核心竞争力。在网络效应方面,虽用户与平台双边互动促使供应链效率提升,但因第三方商家生态相对薄弱,其网络效应乘数效应弱于撮合交易型平台。为夯实护城河,京东近年大力发展POP生态,推出“春晓计划”招募商家,拓展服务收入,将护城河从单一品牌信任拓展为“自营体验+平台生态”复合壁垒。


然而,当前电商平台的护城河存在显著的“单一化特征”,核心依赖网络效应,在无形资产、转换成本、成本优势等维度存在短板。互联网平台作为“渠道品牌”,品牌价值更多体现在流量聚合而非产品定义,品牌护城河边际效应递减,用户对渠道信任依赖减弱。同时,互联网平台用户迁移成本趋近于零,难以形成用户锁定效应,用户忠诚度取决于即时体验。再者,随着物流等第三方服务专业化,各平台成本优势逐渐被拉平。在流量红利期,网络效应推动平台指数级增长;但在流量瓶颈期,补贴、流量裂变等手段稀释用户粘性,网络效应护城河持续“渗水”。


为突破单一网络效应局限,电商平台正从多维度构建复合壁垒。例如提高转换成本,这是消费者从原产品或服务转移到另一产品或服务产生的一次性成本,包括时间、精力、经济、情感等多方面隐性代价。当用户在APP内形成“一站式生活服务”习惯,转换意味着放弃累计消费记录、会员权益及本地化服务网络,功能依赖带来的隐性成本提升了用户留存率 。


在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中,商业模式与护城河的动态调整和创新至关重要。各平台需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弥补短板,在合规与创新的平衡中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


电商平台增长遇阻,护城河岌岌可危


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电商平台曾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与庞大的用户基础,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当下,电商平台正面临着用户增长困境,曾经坚固的护城河也在逐渐被侵蚀。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趋于稳定,流量增长空间几乎触顶。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速持续放缓,用户互联网使用时长也逐渐饱和。这对于依赖用户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的电商平台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在存量竞争时代,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平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电商平台主要分为流量聚合型与供应链驱动型 。流量聚合型平台如美团、拼多多、淘宝,通过商品交易抽佣和技术服务费获取收入,核心竞争壁垒在于网络效应。以美团为例,随着用户和商户数量的增加,平台价值呈指数级增长,进而吸引更多用户和商户,形成良性循环。但如今,这种网络效应正面临挑战。在流量红利期,网络效应推动平台指数级增长,但在流量瓶颈期,通过补贴、流量裂变等手段虽能短暂吸引用户,却不断稀释现有平台的用户粘性,导致网络效应的护城河持续“渗水” 。


供应链驱动型平台,像早期的亚马逊和京东,以自营为主,通过自建供应链体系控制成本、提高利润率。其核心壁垒源自无形资产(品牌效应)与网络效应的结合。然而,随着市场发展,这类平台也暴露出问题。无形资产方面,互联网平台本质是“渠道品牌”,用户对“渠道信任”的依赖减弱,品牌护城河边际效应递减。比如京东“正品行货”的认知虽曾有优势,但如今用户选购商品时,对渠道的依赖不再那么强烈。转换成本方面,互联网平台用户迁移成本趋近于零,用户忠诚度更多取决于即时体验,难以形成长期依赖。成本优势上,随着物流等第三方服务的专业化,各平台成本优势逐渐被拉平 。


在用户增长困境下,电商平台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为了争夺有限的用户资源,平台之间大打价格战和补贴战。这虽然在短期内能吸引用户,但长期来看,不仅压缩了平台自身的利润空间,还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化,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短期利益,过度依赖低价策略和营销手段,忽视了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使得用户体验下降,对平台的信任度也受到影响。


面对这些困境,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一些平台开始从多个维度构建复合壁垒,如提高转换成本。通过持续丰富APP服务内容,发展会员等方式,增加用户的隐性退出成本,提升用户留存率。美团不仅提供外卖服务,还拓展旅游、看电影、即时零售等业务,APP留存的用户足迹越多,用户转换平台的成本就越高 。还有平台通过叠加高频刚需的商品或服务,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使用粘性。比如一些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生鲜配送业务,满足用户高频的生鲜采购需求 。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