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先生在《证券分析》中提示过,因为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资本市场经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譬如他不遗余力的攻击那个曾经直接导致1929-1933年大萧条 New Era Theory,新时代理论)。同样是在《证券分析》一书中,他表示,面对市场巨大的诱惑,(投资者)只是一知半解是很危险的事情,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费雪先生,更加直言不讳,在《如何选择成长股》一书开篇不久,他就直言,股市具有一种欺骗人的气质。巴菲特先生这么多年,一直在批评华尔街的各种不合理的做法,就是印证了格雷厄姆和费雪两位先生的话。在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华尔街时不时创造出各种话术,严重误导市场,谋取不当利益。在巴菲特先生各种批评之言论中,其中以对EMH,BETA和EBITDA的批评为甚。笔者近些年,对巴菲特价值投资体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和梳理,尤其是对于各类相关原版文献的大量阅读。研究表明,巴菲特分别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在反反复复对华尔街的上述问题进行批评。作为一个资本市场的从业人员,我们一开始读到这些批评文字的时候,内心还是感觉相当震撼,因为,这意味着几乎动摇了现代组合管理modern portfolio theory所构建现代金融的理论大厦的根本,也动摇了长期在华尔街甚至中国资本市场盛行的一些理念。很多时候,巴菲特所批评的,恰恰正是很多严肃机构和投资者日常沟通的专业词汇。过往的研究经历和认知让我们深信,历经无数风雨考验的巴菲特是一个说话很严谨的人,不会是那种信口开河之辈。事实证明,他说的话,即使当时不被理解,事后的绝大多数时候,都被证明有充分的事实和逻辑支持。但是,现代金融理论MPT背后都是声名昭著、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的诺奖级别的大师。如何评判孰是孰非,一瞬间,我们遭遇了严重的内心冲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辨,包括对双方理论分析和后续跟踪,尤其在阅读了巴菲特股东大会历年发言的相关主题以后,对于巴菲特为什么对华尔街的一些做法抱持有如此负面的评价,我们最终有了一定的头绪,写成文章,以供大家分享。


杨岳斌

国联安权益投资部价值投资组负责人

在一个投资者看来,分析一笔投资的可行性,当且只应当,从风险和收益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对风险和收益的定义都是模糊,或者说不准确,那么想要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近乎不可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如果一笔投资背后隐含需要投资者承担巨大的风险,对这个风险有着正确理解的理性投资者,当然会为其所承担风险要求获得相应的收益补偿。在真正理解风险收益特征以后,没有人会愿意去进行一笔只有风险,却没有相应的收益回报的投资。理论上,每一笔理性的投资,都应该是在反复衡量了投资的风险收益性价比之后,做出来的理性决策。现实中的情况,往往却并非如此。在笔者看来,投资者之所以往往产生严重后果误判,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许就是受到对于华尔街对于风险和收益错误定义的误导所致。

如果对待一笔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定义都不同,那么对一笔投资的风险收益性价比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格式塔心理学所讲述的“鸭兔幻像”。这种现象是指,由于认知不一样,而且人有自动脑补画面的特点。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明明是同一个东西,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有人说这是鸭子。另一个人却说,这是个兔子。而且双方各自的说辞似乎都很笃定,乍一听起来,双方都很有道理。如果有观点认为,这种争论属于百家争鸣,应当属于各有千秋,不值得细究。但事实上,资本市场因为涉及巨大的利益,持有不同的观点也许会导致不同的投资者的长期收益,大相径庭。笔者认为,投资者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抱持的态度,就不应该是云淡风轻,而是应该打起精神,认真讨论一下。这也就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思想的边界就是语言的边界”的背后深意之所在。他认为,由于语言的不清晰,导致无法准确反映客观世界,这是很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的观点是,很多时候,投资领域的很多问题,也许正是大师所讲的,所使用的语言不够严谨造成的。最起码,在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定义上,价值投资者与华尔街截然不同。

在巴菲特、格雷厄姆以及费雪构建的价值投资语言体系里面,从来都没有用复杂的数学语言,也从来都不用希腊字母(Beta,西格玛)来刻画风险和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菲特频频抨击华尔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巴菲特甚至幽默地说,华尔街用BETA或者西格玛来刻画风险,其好笑的程度就像是在说,“一个狗可以有五条腿,如果你非要把那个下垂的东西也称之为腿。但是,当尾巴竖起来的来的时候,一些人惊讶地下巴都快掉地上了”。貌似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话,在价值投资者看来,背后蕴藏无比深刻的寓意。为了进一步证明贝塔BETA的误导性,巴菲特举例证明,如果一个资产,在经过谨慎和保守的估算以后,仍然可以确定性很高的得出内在价值为1元的结论。那么,不管以0.6或者0.7的价格去买入,这个时候的投资,都是有安全边际的。当市场遭遇系统性风险,在非理性的情绪裹挟之下,市场整体价格出现下跌。如果,这个资产在基本假设依然稳健,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的时候,内在价值仍然保持在1元左右。但是该股票所代表的资产价格却随着市场震荡下跌到了0.4或者0.5元。这个时候,就是令人迷惑的“鸭兔幻像”出现的时候。

鸭兔幻像作为一种心理学实验的视觉谜题,在1899年由约瑟夫贾斯特罗提出。后来被格式塔心理学总结认为,人类认知的特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知觉是大脑对刺激的主动组织过程。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指出,鸭兔图的知觉转换本质是“看作”(SEEING- AS),同一对象可被看成不同的事物。例如,当人们把左半圆视为“鸭嘴”时,右半圆自动被纳入“鸭头”范畴;若左边圆切换为兔耳,则整体结构自动重组为“兔子“”轮廓。关键在于,一个人从什么视角去观察这个现象。巴菲特在2022年股东大会上,特意展示了这幅图,以此证明投资中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他表示,在没有阅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第八章的时候,他曾经也用看图,分析技术,靠听消息去炒股票。当他读到,买股票就是买一笔生意,他瞬间顿悟到,自己过去看待股票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那些抱持“理性人”假设,认同EMH有效市场假设理论的投资者,认为市场的价格已经正确的反映了所有现有和潜在的信息,因此市场价格是公允合理的,也就认为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去买入上述资产。如果在配合使用beta和西格玛的角度来看待投资风险,这个时候甚至会发出强烈的风险提示信号。因为,这个时候的衡量波动性的贝塔Beta和西格玛指标一定是变大的。在价值投资者眼里,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因为,价值投资会认为此时买入这个投资标的,风险最小,收益最大,是非常好的投资时机。这个时候就不能再说,只是观点不同而已。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们再从EBITDA这个会计语言对本文主题做进一步论证。为什么巴菲特会用一个utter nonsense (彻底的蠢话),芒格则更加极端,直接怒斥为bull earning。两位价值投资大师为什么都在用如此极端的词来描述一个EBITDA看似人畜无害的会计语言。1999年,2002年,2003年,2017年,这么多年的股东大会,巴菲特基本不改观点,不遗余力的批评EBITDA。鉴于EBITDA这个词汇在华尔街,在全球的资本市场,甚至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都被当广泛地应用,那么真正严肃的投资者都应很有必要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

根据我们所整理的巴菲特先生股东大会发言,他认为,不去把折旧看成是费用,是一件疯狂的事情。面对任何一个拥有巨大的固定资产的生意,管理层在具体经营的时候,必须将销售收入中的大笔现金进行再投资,以便回补固定资产状态。很多时候,这还仅仅是处于维护性的理由,维持固定资产在原有的状态下进行,不管目的是为了保持在行业内同样的竞争力,还是保持同样的销售数量。如果是扩张的动机,那么只会引发更大的Capex资本开支,和与之伴随的是更大的折旧费用。只有极少数的生意,折旧不是一笔真正的费用。折旧费用是真实的,而且是一种最糟糕的费用。这是一种反转过来的浮存金(和保险业务相对比,保险的寿险是先交保费,很久以后才需要支付赔偿金,所以可以形成大量浮存金)。在可以得到任何收入之前,投资者必须先支出了资金。任何不把折旧当成是费用的管理层,都像是活在童话世界的梦中。这些管理层被投行鼓励,而且好多人靠误导投资者赚了好多钱,他们误导投资者认为EBITDA是一个大的交易。只有极少数的生意,企业只需要花费比折旧小的费用支出,仍然维持企业的经济地位或者竞争力。

看完这段论述,我相信大家已经可以大致理解到,价值投资者如果谨记格雷厄姆所教导的“买股票就是买生意”,就应该对EBITDA这种忽略折旧费用,视之为收入的一个代理proxy的做法,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态度。

那么我们继续讨论一下这个AMORTIZATION无形资产的商誉摊销,这个更加诡异tricky一点的话题。对于价值投资而言,看不清楚,就是风险。因为在资本市场,往往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实施了一些手法,让投资者看不清楚生意经营的本质,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讲一个好的故事,获得好的市值表现,往往会在投行的指导下,大量收购初创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固定资产很低,但是有一个故事或者梦想支撑初创企业的信念(一些专利,一些创新研发的理念等等)。这些故事后期的发展路径往往很难判断,大部分是以失败告终,但在别有用心的企业家和投行眼里,不妨碍这些初创企业具有被收购和继续讲故事的价值。管理层,尤其是那些具有代理人冲突的管理层,基于做大自己的商业帝国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对于初创企业的收购。因为收购价格与资产评估价的差异,上市公司账面上的商誉不断加大。当然,平心而论,这些大量的初创型企业当中可能会有一两个是独角兽,并且长大成一个巨人般的企业,但不改绝大部分初创企业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事实。会计准则GAAP也无法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做出统一的规定。但在经历过一系列的会计丑闻之后,GAAP出于谨慎原则做出规定,对于一些商誉GOODWILL,做出按照一定年份摊销的规定,意图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回补思路大体一致。而一些管理层则强调自己研发或者无形资产的强大经济利益,认为摊销低估了公司的经济价值,在投行的配合下,运用EBITDA这个指标去愚弄投资者,告诉投资者公司已经进入稳定盈利的新阶段,未来有望迎来一马平川的利润快速爆发期。在EBITDA的掩护下,激发了投资者无穷的想象力,上市公司市值得以爆发,投行企业高管趁机减持前期布局好的筹码,获得大量的不当得利。因为假的故事终归有现形的一天,正如巴菲特所言,judgement day。但在实际案例当中,管理层往往会利用经济周期的现象,或者某个特殊的人为、天灾事件(911事件或者covid疫情),把过去形成的商誉一把摊销结束,所谓的big bath,以掩盖过去作假积累的丑陋。然后上市公司再做一个股权计划,宣布公司再次进入新征程、新时代。这样的会计手法,直接导致2002年安然、世通会计丑闻,背后就是华尔街投行的身影。利用商誉以及相应的摊销政策漏洞,操纵会计报表的费用科目,炮制出EBITDA科目,从而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经济价值做出严重误判。更加恶劣的是,有些机构投资者在谙熟上市公司的操作手法之后,采取了一种所谓的高级博弈心态,配合上市公司,再次推高股价,最后在闹剧结束之前,潇洒离场。此种华尔街丑闻,比比皆是。

文章分析到这里,我们相信有必要展示一下自由现金流的公式,FCFF=EBIT(1-T)+DEP-CAPEX-DELTAWORKING CAPITAL(EBIT息税前利润,DEP折旧,CAPEX资本开支,DETLA WORKING CAPITAL运营资本的变化)。既然价值投资是以企业全生命周期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来看待内在价值。通过比较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决定这笔投资的安全边际和潜在回报的。主动管理的投资者需要自行判断一个资产的自由现金流的形态和分布。EBITDA这样的会计语言,至少影响其中三项,EBIT, DEP, CAPE,从而会让投资者对于自由现金流产生严重误判,那就必然会误判内在价值,以及相应的风险和收益问题。价值投资者既然买1%和100%都是一个心态,而且拿着这个好股票或者好生意就是长期投资,集中投资。时间既然是平庸公司的敌人,如果长期持有、集中持有,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是要出现致命性的危险。巴菲特和芒格对于EBITDA的警示,值得引起每一位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高度重视,并且加以防范,远离那些喜欢使用这类会计语言的企业和个人。

结论:

2025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期间,在奥马哈机场的墙上挂着一块蓝色广告牌的标识,相信认真看完我们文章的价值投资者,一定会对这个提示中关于EBITDA部分心领神会。乍一看,这似乎只是普通的机场提示牌,仿佛在提醒乘客:“请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但细读之下,你会发现这里的“物品”不是护照、登机牌或液体,而是三个金融圈的热词:SPAC、Crypto、EBITDA。

1、SPAC

全称是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本质上是一个先融资、后找标的的空壳上市工具。2020年至2021年,SPAC成为华尔街的超级风口,市值动辄数十亿美金。但随着市场回归理性,SPAC泡沫迅速破裂,很多项目被证伪,监管也逐渐收紧。巴菲特对SPAC的态度一直很冷淡。他曾公开表示:“如果你手上有钱,华尔街总能想方设法让你把钱交出去。”而SPAC恰恰是这种“卖故事、卖梦想”的典型代表。

2、Crypto

(加密货币)作为数字资产领域的代表,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同样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虽然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有深远影响,但巴菲特多次明确表态“不投资加密货币”,并称其“没有内在价值”,更曾用“老鼠药的平方”来形容。在价值投资者眼中,Crypto更像是高度投机的金融产品,与他们所坚持的“真实、可衡量的价值”背道而驰。

3. EBITDA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前面说了这么多,这里就不再赘言

以上这些都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长期反对的金融工具(fintool,是financial tool的缩写。之所以用fintool.com,里面隐藏一个比较深的梗。华尔街曾经一度炒作任何.Com结尾的公司,也是被巴菲特嗤之以鼻,最后泡沫以惨烈方式破灭。

价值投资用永久性损失本金的可能性来定义风险,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内在价值被误判的风险;华尔街用BETA定义风险。价值投资用安全边际定义潜在收益;华尔街用估值倍数的变化和EPS的变化定义收益。从前述分析清晰可见,EPS极易被操纵。我们只是列举了一个小小的案例。如果风险、收益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们如何正确判断投资的性价比,如果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工具都存在本质的区别,如何不去陷入鸭兔幻觉。只有对风险收益的性质判断清楚,投资者才能对一笔投资的取舍与否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真正在优质资产被低估的前提下,喊出“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一旦严重误判,价值投资者很多的逆向行为,只会沦为笑柄。格雷厄姆的教诲。“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也就无从说起。希望大家知道,习惯枷锁的可怕性。“习惯的链条,一开始如羽毛一般轻盈,以至于你无法察觉。到后来发觉像镣铐一样沉重,以助于无法挣脱”。投资中最大的风险,往往是那些投资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某些风险视角。价值投资者应当小心看待,依靠那些曾经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和视角赚到的钱,形成的肌肉记忆习惯,警惕“鸭兔幻像”。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不作为宣传材料,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资料所提供的资讯均根据或来自可靠来源,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投资者的实质性建议。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其管理的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特定基金业绩的保证。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注册并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实质判断、推荐和保证。我国基金产品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详情请认真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本产品由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