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科创板的第一条指数——科创50(发布于20/07/23)就快迎来5周岁的生日了。如果说指数也有性格,那么这条“狮子座”的指数确实就像它的星座一样,雄心勃勃、自强张扬,尽显鲜明个性。
众所周知,科创50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组成,反映最具市场代表性的一批科创企业的整体表现,发布以来一直是科创板的核心标杆指数之一,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科技尖兵”。而其寄身的科创板,正是资本市场支持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一个伟大创设。(资料来源:中证指数公司)
时间回到2019年。在中美贸易战1.0的硝烟中,对于硬科技的认知重塑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线——既然核心争端落在高新科技产业上,那么国产替代、技术突围和转型升级便将成为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股票市场也应该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便利性,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型公司、为实体经济服务,相应地,不断崛起的科技板块也将很大程度上与投资者共享时代红利。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公司正式上市交易。这个设立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并试点注册制的板块,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甚至开内地市场未盈利企业上市之先河,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志在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而发展潜力巨大、很可能成为时代主旋律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来说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资料来源:中证指数公司)
站在我国科创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2025年,回头再看科创板成立的初衷和愿景,不由令人感慨良多。六年时间过去,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动荡、更加“不确定”,但中国科创无疑变得更强了——在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下,中国专利申请量已于2019年超越美国跻身世界第一,并在其后数年一直稳定在25%以上的份额:

基日(19/12/31)至2020年7月,受益于板块高关注度、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乐观预期以及疫情中流动性宽松的环境,指数整体快速上行;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流动性退潮、产业周期见顶预期以及筹码结构的压力之下,指数呈现震荡下行;2021年3月至8月,政策端“十四五”规划明确科技主线,行业端半导体等核心赛道业绩爆发,资金端增量资金持续流入,叠加前期估值回调后投资价值提升,指数一度出现阶段性上行。(注:“半导体赛道业绩爆发”指截至2021年中信半导体指数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中位数达60%,“增量资金持续流入”指科创类ETF纷纷成立,资料来源:WIND)
不过,此后至2024年9月,全球加息、地缘冲突、技术封锁升级、半导体行业去库、监管约束、解禁潮、市场风格切换等接二连三的利空令科创50指数陷入了长达三年的深度回调。尽管2023年以后半导体去库趋近尾声、AI浪潮兴起、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科创板八条”优化并购重组),投资者却明显更关注行业技术突破与经济环境改善等系统性的内生动力,而这一切,都还需要时间。但如果以后视镜的角度去观察,这一阶段的调整既是对前期高估值的修正,也是对科技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压力测试。(注:“科创板八条”指2024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
2024年9月以后,科创投资者终于迎来系统性利好:2024年9月18日美联储降息50bp,9月24日金融系统宣布降准降息和支持股市,9月26日政治局会议明确“干字当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化债举措,12月9日政治局会议货币政策时隔14年再提“适度宽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而在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后,2025年超预期产业突围迅速接力,包括DeepSeek大模型、宇树机器人在内的中国科技成果厚积薄发,甚至在底层逻辑上改变了由美国主导数年的下一代科技叙事,包括科创50指数在内的中国核心科技资产重归市场焦点。(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当人们进行预期差回补时,首先看到的会是科创50指数用研发投入筑成的技术护城河:相较于同类成长型宽基创业板50与科创创业50指数,科创50成份股在金额与人才上的投入更具优势,这种技术积累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阶段有望一步实现商业化突围、为盈利转化奠定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以科创50指数为代表的科创板核心资产一直保持着亮眼的成长能力,其营收增速与盈利增速不仅在大多数年份显著优于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主流宽基指数,与同类型的创业板50、科创创业50指数相比也存在一定优势,尤其在经济周期拐头向上的当下,其盈利修复也有望受益于自身高成长性基因展现出更强的张力。

要知道,这种弹性甚至是科创50市值中枢达到677亿元,在主要宽基指数中仅次于沪深300(1942亿元),高于创业板指(583亿元)、中证500(268亿元)、中证1000(127亿元)的情况下所拥有的。(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50611)
换言之,科创50作为一条大盘成长指数,其盈利能力已经超脱了市场关于“小盘成长弹性更强”的固有认知——诚然,“硬科技”底色赋予了这条指数更高的进攻性势能,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市场开始用市值为相当一批科创企业“背书”,某种程度上恰表明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卓有成效。下一个阶段,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核心资产中的科创含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明天便是科创板开板六周年了。中国人对“6”这个数字似乎总是情有独钟,而科创板的六年里,有过欢呼、有过落寞,有过风刀霜剑、也有过柳暗花明,而今回到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上,如果我们将中国的科创板放到世界舞台中去看,其投资价值其实十分明了——
其一,中国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努力提供和输出确定性的重要经济体;
其二,科创产业更是这个坚持关键产业自立自强、不断加快转型升级、以生产力发展解开增长难题的经济体中尤为具有确定性的部分之一;
此外,无论是行业层面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还是宏观层面上流动性潮汐的反转,又或是市场层面上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结论或许都是一样的:在几个周期性因素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当下,外部冲击的淡化有望进一步推动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再审视和回补,而打开生产力边界上限的科创板块或仍然是优选。
作为全市场首批科创板ETF,挂钩科创50指数、与中国科创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华泰柏瑞科创板ETF(588090)(成立于20/09/28)也已经陪伴大家走过了近五年之久。
作为科创板指数化投资的先行者,我们一直坚持为投资者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投资工具。这一轮科技行情可能会是一个较长维度上的机会,对于广大不从事新兴产业的朋友来说,一手享受升级的产品和服务,一手通过相应投资工具把握科技产业在资本市场上溢出的红利或许会是一种更合适的参与方式,而通过指数化的方式、买入相应ETF来分散风险,或将有效地帮助我们在把握科创大方向的前提下享有科创板红利。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