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指数(SH000001)$ 最近的量化交易冲上热搜,很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抱怨量化交易打破了市场的平衡,不断的收割韭菜。 都视量化如洪水猛兽。
不过对卧龙这种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根本就不关心量化的存在。 量化交易对卧龙没有任何影响, 在某些时候反而是机会。
那么卧龙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什么是量化交易,量化交易的本质是什么?量化交易和欲望的关联。
量化交易的本质是通过数学模型、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程序来执行交易策略。量化交易是将人类对市场的认知、对收益的追求、对风险的规避等复杂心理和行为,转化为可计算、可执行的规则。
例如,当投资者认为 “股价波动会围绕价值回归”时,量化模型可能设计为 “当股价偏离均线一定幅度时自动买入/卖出”;当投资者追求“高风险高收益”时,模型可能配置更高比例的杠杆或波动率策略。
因此,量化交易是“欲望”的数字化表达,是参与交易者欲望变化的替身。

第一点,量化交易的核心机制与争议点
1. 技术中立性
量化模型本身无善恶之分,它的影响取决于策略设计者的目标。
高频交易可能会通过提供流动性获利,也可能通过“抢跑”其他投资者损害市场公平;统计套利可能平滑价格波动,也可能在极端行情中加剧踩踏。
2. 市场效率的双刃剑
• 积极面:量化交易能快速消化信息,缩小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例如,美股市场中,量化资金在财报发布后几毫秒内完成交易,使价格迅速反映新信息。
• 消极面:过度依赖历史数据的模型,可能在“黑天鹅” 事件中失效。2020年3月美股熔断期间,大量量化策略因流动性枯竭而被迫平仓,放大了市场下跌。
3. 对散户投资者的“机会”与“威胁”
• 机会:量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散户投资者可通过ETF、智能投顾等工具间接参与量化策略。
• 威胁:高频量化机构在硬件(如光纤速度)、算法(如AI优化)上的优势,可能会使散户在信息获取和执行速度上处于劣势。

第二点,量化交易的利弊深度解析
交易效率 24小时无休、毫秒级交易,捕捉人类难以发现的价格模式, 极端行情下可能引发“闪崩”,如2010年美股“闪电崩盘”,部分由量化策略连锁反应导致 。
情绪管理 严格遵守模型规则,避免贪婪/恐惧导致的非理性操作 ,模型一旦失效时,可能引发“程序化抛售”,如2022年英国国债危机中量化基金集体平仓 。
高频交易提供即时买卖报价,降低交易成本 流动性,可能“虚假繁荣”,关键时刻突然消失(如2020年原油宝事件) 。
散户投资者可以通过量化基金、智能投顾低门槛参与。
顶尖量化团队的技术壁垒(如AI模型、低延迟交易系统),难以被普通投资者复制 。
策略多样性 ,覆盖统计套利、趋势跟踪、做市商等多种策略,丰富市场生态 策略趋同可能导致“拥挤交易”。

第三点,应对量化时代的投资策略
1. 理解而非恐惧
量化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市场进化的工具。散户投资者应该学习量化思维(如概率思维、风险收益比计算),而非盲目对抗。
2. 长期主义与价值投资
量化在短期博弈中占优,但长期价值发现仍需基本面研究。例如,巴菲特曾说:“量化基金可能赚取市场波动的钱,但真正伟大的企业需要时间成长。”
3. 利用量化工具
散户可通过量化平台(如JoinQuant,Ricequant) ,回测策略,或投资量化公募基金(如国内头部私募的指数增强产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己用。
4. 关注“非量化”因素
量化模型难以捕捉地缘政治、社会情绪等“黑天鹅”因素。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基于历史数据的量化模型,普遍低估能源价格波动。

第四点,量化交易是“放大器”而非“决策者”
量化交易的本质是 “用机器放大人类的智慧与局限”。它既能高效执行理性策略,也能机械放大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量化交易本身,而在于:
• 是否具备超越模型的基本面洞察力;
• 能否在市场波动中保持战略定力;
• 是否理解并利用量化工具,而非被其支配。
买一只好股票拿着不动,是普通投资者应对量化交易最朴素有效的策略。所以我们要理解量化,接受量化交易,才能在市场的“机器与人性”博弈中,多一份清醒与从容。 $三夫户外(SZ002780)$ $英派斯(SZ002899)$ #炒股日记# #投资随笔#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