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市场上关于港股创新药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多人都会问我:“创新药这么火,你怎么看?你追了吗?”今天就来分享一下我的真实想法。
今年创新药板块的表现确实很亮眼,指数涨了不少。创新药为什么涨了这么多?我觉得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BD交易是真的火起来了,中国创新药企与国际大药企之间的海外授权交易(Business Development,简称BD)变得非常活跃,数据也印证了这点。今年一季度的BD交易量就超过去年大部分时间,而且最近势头更猛了。第二,国际大药厂的确在中国“补货”,我们看到在美国,部分重磅药物的专利保护期快到了,大型国际药企对引进新管线的需求在增加,咱们中国像双抗、ADC这些前沿技术领域的优势公司,正好赶上了这波需求,自然就吸引了很多资金的目光。第三,钱都往这儿在“涌”,从一季度公募基金的季报来看,主动管理的医药主题基金在创新药和它周边产业链上的仓位堆得挺高的,这种情况,历史上也不是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就会让这个板块更加热闹。

市场热热闹闹当然是好事,但看着股价蹭蹭涨,另外的重要问题浮现了:现在创新药过热了吗?热度还能持续多久?要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点。
首先,BD总金额不等于拿到手的钱。上半年我国创新药BD总金额是有大幅增长的,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今年以来的BD首付款是没有增长的,而首付才是落袋的真金白银。其次,充分考虑到创新药研发的“坎儿”了吗?创新药获得授权只是出海的开始,不能等同于上市。很多产品获得授权后是到不了关键的三期临床阶段的,哪怕真的上了三期,成功率也就50%,换句话说,十个被寄予厚望的管线,最后能成功上市的可能也就两三个,那么大家可以看看,这种固有的高失败风险是否有被充分定价。再次,市场预期是不是太高了?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在美国,它的肿瘤药市场盘子大概在1000亿美元左右,但现在市场给一些中国创新药企的估值,似乎预期它们未来能多个产品在美国卖到百亿美元级别,大家可以把这些公司的预期加总起来,看看美国市场这张“桌子”能否摆下这多盘“菜”。还有,药价差“这碗饭”能一直吃下去吗?中国和美国之间巨大的药价差未来能一直维持下去吗?会不会哪天美国那边政策变了,开始更严格地管控药价?这些都是潜在的、可能动摇估值的风险点。
把这些因素放到一起来看,我心里确实有些担忧。市场整体对创新药未来海外收入的乐观预期,加总起来非常高,甚至感觉要超过目标市场的实际容量天花板了。再加上研发本身存在不低的失败率,以及未来药价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些都让我觉得当下追高创新药需要谨慎。在投资里,再宏伟的星辰大海也需要坚实的数字基础来支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资金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方时,往往要小心随之而来的调整压力。
在投资医药的过程中,追逐市场热点固然可能带来较高的短期收益,但我更愿意把组合的根基打得牢靠一些。我会优先去寻找那些基本面扎实、现金流稳定、能提供可靠回报的资产作为核心配置方向。有了这个基础,再去灵活捕捉其他可能的机会,心里才更踏实。

所以,放眼当下的医药投资领域,我比较看好具有鲜明“健康内需”属性的细分领域,比如消费类中药、血制品和医疗器械等。这些企业和它们的产品,根子扎在庞大的内需市场里,服务的是人们实实在在的健康需求——日常保养、管理慢病、提升生活品质。它们的定价通常也比较亲民,老百姓能用得起。虽然它们不是颠覆性故事,但深厚的用户基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信任感,以及产品本身旺盛的生命力,恰恰是当下这个充满变数的投资环境里,我特别珍视的价值所在。
具体看,这类优质的医药企业往往具备三重独特壁垒:一是有深厚的护城河优势,这种优势或来自不可复制的独家品种,或来自规模优势和产品优势,面对的竞争压力较小;二是财务基本面稳健,它们收入利润结构均衡、现金流充裕、资产负债表健康,且无需高额研发投入,净利率水平显著优于行业平均;三是品牌生命力持久,历经数十年市场验证的品牌,与短期网红产品形成本质差异,可能具备更强的消费韧性。
医药行业,因其关乎人类最根本的健康需求,天然具备“长坡厚雪”的特质:需求持续增长(坡道长),价值创造空间大(积雪厚)。我想,无论是代表前沿突破的创新药,还是扎根于本土需求的健康内需领域,都是这条长坡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也都是我会持续关注的方向。只是于我而言,在当下,后者提供了更扎实、更具风险收益比的选择。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6月16日。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相关公告,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市场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不构成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或选择具体产品的法律依据。文中提及行业、板块根据既往持仓情况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不代表基金目前真实持仓情况,文中市场判断不对未来市场表现构成任何保证,历史情况仅供参考。文中基础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基金管理人力求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获得报告的人士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指数业绩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承诺和保证。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