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定位:从“通道式”向“制度型”升级
2025年陆家嘴论坛发布的八项金融举措(设立银行间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自贸离岸债扩容等),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从“通道式”向“制度型”升级。其核心逻辑在于: 以基础设施完善(征信、跨境支付)→要素流动优化(资本、数据)→产业升级(科技、绿色) 三层递进,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金融生态。央行与证监会协同推进外汇期货、科创板改革“1+6”政策,进一步强化“开放+安全”双底线思维。
从举措的具体内容来看,一是强调数据要素的监管规范,一是强调了数字货币(稳定币)的发展路径,同时开展离岸债承销、外汇期货扩容、自贸账户升级以吸引长期资本流入。
既然金融整体向“制度型”升级,我们就从证监会吴主席的发言中看看具体有哪些中长期制度红利:
(1) 产业资本激活:证监会“壮大耐心资本”导向,推动保险、社保资金增配科创企业;
(2) 创业板、科创板深化改革:今年科创板Ipo批速明显加快,同时提到了科创债这一新型融资工具产品;
而从风险管控层面上,吴主席也提到了衍生品监管的张力,尤其是外汇期货的推进和量化交易风险的防范(强调了“高频交易的监控”),同时指出政策资源向头部金融机构与硬科技企业倾斜,中小券商短期承压,金融行业的合并成为趋势。
从投资机会来说,一是关注科创、创业板的优秀上市与待上市公司,一是关注受益于外汇期货套保工具落地的出口龙头企业,同时留意保险、社保资金以及外资长期资本的资金流入行为。
八项举措绝非短期刺激,而是通过金融基础设施深改与资本账户开放,推动A股从“流动性驱动”转向“制度红利驱动”。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章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