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新消费以D2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为核心,通过线上流量重构渠道,如珀莱雅从KA渠道转向线上,小家电品牌借“爱与厨房”逻辑崛起。此时“所有旧消费都值得重做一遍”的逻辑催生一级市场热钱涌入,但随着流量红利耗尽,叙事破灭。

2023年后的新消费呈现多元特征:泡泡玛特代表“全新品类”,老铺黄金属于“传统品类创新”,而蜜雪冰城则是“旧模式效率重构”。其共性在于“产品驱动而非渠道驱动”,如老铺黄金通过古法工艺+年轻化营销,将传统黄金转化为“情绪收藏品”,打破了“渠道铺货”的旧逻辑。

投资视角下,新消费的界定已从“模式创新”转向“市场选择”。二级市场中,“涨得好的就是新消费”的现象,本质是资金从传统消费向细分赛道的迁移。基金经理沙川强调,判断新消费的核心是“渗透率天花板模糊+产品自驱增长”,如泡泡玛特海外同店增长400%-500%,突破了传统消费的地域限制。

从数据看,社零增长从过去10%以上滑落至3%左右,部分可选消费支出缩减,似乎指向“降级”;但消费者从买包转向买“痛包挂件”,从追求奢侈品到聚焦“小确幸”,本质是效用函数的重构——用更低成本获取更高情绪价值,这恰恰是消费升级的另一种表达。

从社会意义看,这种转变反映了两代人的消费观念迭代。80后曾通过奢侈品实现“向上社交”,而95后、00后更注重“自我满足”。

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公司的股价爆发,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共振。天时方面,传统消费业绩疲软(如食品饮料因经济复苏缓慢不及预期),资金亟需寻找新方向;地利方面,新消费公司如“港股四大金刚”因估值洼地(港股发行价低)和业绩超预期(海外扩张)吸引资金;人和方面,赚钱效应引发散户与机构资金接力,形成“趋势强化”。

从资金逻辑看,新消费的火爆与“一鲸落万物生”的鲸落效应相关。奢侈品集团在中国大陆市场增速转负,释放出千亿级消费资金,部分流向盲盒、国潮等细分领域。同时,日本“失去的30年”中动漫产业崛起的案例印证,经济增速放缓时,长尾文化消费往往爆发,这为新消费的持续性提供了历史参照。

投资策略上,新消费的估值存在“双重逻辑”:对于泡泡玛特这类“无成熟框架”的公司,采用PEG估值法,依赖增长超预期抬升PE;对于蜜雪冰城等“旧模式创新”公司,可参考零售行业的门店密度模型。但需要提醒的是,当前新消费个股估值已不便宜,需警惕“趋势逆转”风险,建议普通投资者通过主动管理基金参与,而非盲目追涨个股。

新消费的长期趋势性源于代际更替的底层逻辑。95后、00后消费观念从“崇洋”转向“国潮”,从“物质炫耀”转向“自我表达”。这种观念转变并非短期现象,00后更开放的成长环境将延续这一趋势。

从社会意义看,新消费的崛起是“消费民主化”的体现。过去奢侈品是身份象征,如今69元盲盒、国潮挂件成为新社交货币,消费的门槛降低,参与度提升。这种变化与日本“团块次代”时期的长尾文化爆发相似——当经济增长放缓,个体更倾向于通过小众消费寻求自我价值认同。

投资层面,新消费的长期趋势不代表所有公司都能持续增长。新消费赛道呈现“头部效应”,如泡泡玛特成为全球盲盒龙头后,IP传染属性(时尚的社交模仿)进一步强化其优势。但需警惕“估值泡沫”,建议投资者关注“业绩可跟踪+高频数据验证”的公司,而非单纯炒作概念。

〇 面对新消费的投资机遇,普通投资者需建立“认知匹配”的策略。首先,新消费个股多在港股上市,且未纳入主流指数,被动投资工具有限,主动管理基金成为更优选择。但需注意,当前覆盖新消费的公募基金较少,需筛选真正理解赛道逻辑的基金经理。

〇 其次,规避“个股炒作”陷阱。新消费个股波动大,普通投资者信息滞后,易在“追涨杀跌”中亏损。基金经理强调,专业投资者的优势在于“交易纪律”,如设定止损点、跟踪高频经营数据(如盲盒复购率、门店客流),而非仅凭情绪交易。

〇 最后,构建“长周期+分散化”的组合。新消费作为主题投资,不应超过组合的10%-20%仓位,需与传统消费、科技、黄金等资产搭配。对于无法把握新消费逻辑的投资者,“不参与”也是一种策略——资本市场中,“知道自己赚不到什么钱”与“知道能赚什么钱”同样重要。

新消费的爆发,既是投资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更是社会心理的镜像折射。当“乘兴而行,尽兴而返”成为消费哲学,当盲盒挂件取代奢侈品成为社交符号,背后是一代人对“活在当下”的追求。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新消费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数据,更需洞察其背后的社会情绪变迁——从“向上攀爬”到“向内探寻”,这种转变或许才是新消费最深刻的投资逻辑与社会意义。

风险提示:音频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承诺和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