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弘股份开盘后一字板跌停,股价定格在0.74元的位置上,连续二十日低于1元。按照规定,公司在19日公告停牌,深交所将在15日内做出是否终止其上市的决定,两市首支因低于面值而退市的股票或将诞生。实际上,公司自上市以来经历了多次高转送,机构也参与较少,股价长期都处于低位运行,而这一次游戏算是彻底结束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危机爆发以来,公司其实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努力地在进行自救,大股东甚至近乎达到“疯狂”境地,但为什么还是没能救过来呢?
项目停摆,亏损严重,经营改善无望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77亿元,同比增长9.04%,亏损13.26亿元,同比下降4625.39%;而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的营业收入约为10余亿元,同比下降77%,亏损约24亿元,同比下降-1517%。半年报中公司也提及由于资金紧张,目前在建地产项目基本都处于停工状态,只有部分在售项目在进行销售,且有大量的诉讼、仲裁事项未能解决,公司主营房地产业务面临困境。实际上,公司经营出现不良状况早见端倪,先是网络上出现公司北京御马坊项目退房的信息,再是海南如意岛项目停工的报道,之后各种负面消息扑面而来,公司原本的情况才逐渐呈现出来,目前看不到公司经营改善的希望。
债务沉重,流动性困难,潜在的救赎者望而却步
根据公司公告梳理,截止今年6月末,公司有息债务余额约200亿元,自今年3月公告第一笔债务违约以来,半年多时间里,累计逾期债务本息由最初的11.5亿元骤升到目前的56.17亿万元,并且全部为各类借款,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8亿元左右;公司资产中又有约260亿元受限,占其资产总额450亿元的68%,这也就限制了其通过资产出售偿还债务的可能,再加上接盘后项目所需的后续开发资金,这是笔巨额买卖,很难吸引大佬们前来围观,救赎者出现的可能自然就相对较小。
忽视公司治理,请客之前没有先将屋子打扫干净
公司2017年被中介机构出具的非标审计报告提到的三件大事:一是对公司四家联营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二是实控人王永红未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批,对外预付收购款61.5亿元;三是公司对确认收购形成的商誉无法提供测算依据,涉及金额21.6亿元,公司至今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说法并着手去实际解决,期间公司高管又纷纷离职,更有报道实控人王永红先生长期滞留香港,大有“大难”临头各自飞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司到处寻找项目接盘人与重组合作方,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吗?
股份冻结叠加行业因素,重组预期困难重重
公司公告截止今年10月11日,中弘控股共持有公司股票约22.2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6.55%, 其中约22.21亿股已经办理质押登记手续,占其持有公司股票的比例 为 99.7%,并且已全部被司法冻结和司法轮候冻结。如果仅仅是被司法冻结那么还可以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实现股权转让,但股权被司法轮候冻结后,这就意味着这部分股权相当于丧失了流动性。加上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受调控政策的影响,再融资整体收缩,结构分化明显,使得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融资或者从事其他的资本运作行为变得异常艰难,这或许是公司在自救过程中屡战屡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草率出击,浪费了宝贵时间
公司自救过程被市场概括为“重组、卖资产与催收”三部曲。今年3 月,中弘控股与深圳港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拟合作设立一支并购基金,对中弘股份进行重组,之后公告称由于未能与债权人就偿债安排及公司重组事项达成一致而终止。7月,中弘控股拟以14亿元的价格转让所属的如意岛公司,又因交易对方海南罗胜特投资公司的控股股东佳兆业集团债务压力较大,未能顺利实施。几乎与此同时,中弘控股又拟将所持公司股份全部转让给新疆佳龙旅游发展股份公司,但这笔交易随着深交所的关注,以及公司定期报告涉嫌虚假记载被证监会调查又告吹。8 月,公司又公告中弘控股与加多宝集团、深圳前海银谊资本公司签署经营托管及债务重组协议,但第二天便遭到对方否认,上演了一场闹剧。近日,公司与宿州国厚城投资产管理公司签订《经营托管协议》,委托后者对公司实施托管经营,并约定在托管过程中后者酌情给予流动性支持,以促进公司恢复生产经营。这么短的时间,公司如此频繁地签署协议,又频繁地宣告终止,其实这系列事件只能算作一般的商务接触行为,远没有达到“谈婚论嫁”并公告的阶段,而公司却像是找到救星般兴奋,急于广而告之,更多可能还是出于借助事件来驱动股价上涨,以实现保壳或赢取更多时间的目的,效果不但事与愿违,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后记
当下,市场对企业及企业家经营失败的行为容忍度其实还是很高的,只是尤其痛恨那些凌驾于公司治理之上,屡屡失信违约,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也许中弘股份与它的控制人从一开始就错了,它不知道去杠杆的坚定决心,也没有看到市场环境的系列变化,之后更是一错再错。倘若年初从深圳港桥基金那档子开始,筹集一笔适当额度的资金,先去解冻部分因融资而受限的资产,然后将其卖掉偿债,如此反复几次,达到缩表的目的,或许公司就不是今天这样的结局。归根结底,恐怕还是那句老话在作怪—“人到中年或在高位,最难的其实还是割舍”。
(来源:财新视界的财富号 2018-10-22 13:51) [点击查看原文]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