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大家好!一转眼,今天已经是知了研究院推出财报课堂第13期,相信大家每期跟踪定有收获,不见不散!!

财报课堂十三期:熊市中要回避这些高商誉公司!

看看A股跌成这个熊样,小编反正是做好了过冬的准备,虽然在A股里还没找到让我安心持股的公司,但是有一类股票,我知道是在熊市当中必须回避的。这类股就是账面持有大量商誉的股票。

所谓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能获得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所形成的价值。这是由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或是由于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与同行企业比较,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商誉比较抽象,难以定价,财务报表的编制要考虑谨慎性原则,所以列报的商誉非常具体,只限于企业合并过程形成的。所以我们研究报表时一定要注意,此商誉非彼商誉。

无收购,不商誉

商誉看不到,摸不着,无法买卖,不属于有形资产也不是无形资产,是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只有在企业整体出售时才会体现。

在国内,公司收购资产时支付对价与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没有企业合并,就一定不会产生财务报表意义上的商誉。

举个简单的例子,B公司收购A企业,A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亿,但是B公司花了5亿买了A,那么就需要确认5-2=3亿的商誉。

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即使过了业绩承诺期,依然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市场上一般选择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DCF),即考虑这家被收购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到现在的金额即为公司的价值。然后跟商誉价值比较,看是否需要计提减值。

说得文绉绉,其实就是说,有商誉的话一定要注意它是否发生了减值。由于商誉“看不见摸不着”,一定要谨慎确认并做好减值测试,不然这个本来就难以定量计量的东西就很容易成为造假重灾区。商誉影响利润,在大A股也有不少例子,后面我们就会举例。

各行业数据特点

商誉是并购后才会出现在报表中的。不同行业组织经营特点不同,内生增长还是外延并购的倾向也不同,体现在商誉的数据上面,也会有行业差异性。

以下就是申万一级行业的商誉平均值数据和商誉与净利润比值的平均值数据。

财报课堂十三期:熊市中要回避这些高商誉公司!

财报课堂十三期:熊市中要回避这些高商誉公司!

注:比值仅作为相对参考,也可以与净资产进行比值。与净资产比值可以看出商誉在净资产中的比例,与净利润比值可以估测商誉如果出现减值会对利润产生多大的影响。

公司举例

1、美的集团:2017年年报计,A股商誉数值第二高,289亿,仅次于中国石油

财报课堂十三期:熊市中要回避这些高商誉公司!

2016年:现金支付33亿收购TLSC部分股权,确认商誉29亿;现金支付10亿收购TLSC部分股权,确认商誉5亿。

2017年:以人民币270亿完成对KUKA约81.04%股权的收购,按照合并对价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确认商誉人民币207亿

与其相似的有青岛海尔,商誉198亿,A股第五。这说明对于家电行业,多产品线的企业并购行为比较多,通过并购进行市场覆盖的提升、新品类的布局是很常见的做法。

2、北京文化:商誉15.9亿,净资产48.1亿,商誉占比近1/3。

财报课堂十三期:熊市中要回避这些高商誉公司!

2017年公司净利润3.2亿,商誉是净利润的约5倍。这也意味着,如果商誉有10%的减值,公司的净利润会直接腰斩。

传媒行业并购情况非常多,而且企业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大,所以商誉占净资产/净利润的比值是很高的。对于这样的行业,我们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商誉发生减值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收购时“多花的钱”买来的就是商誉,通常它意味着企业超过同行的竞争力,是无形的价值;但是由于商誉的后续处理存在较大的自由度,它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上市公司利用,粉饰业绩或者财务造假。

如何粉饰业绩的部分,我们下周再聊。

(来源:智能选股王的财富号 2018-11-08 13:34)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