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甥女一直盯着我问一个问题:



银行理财子公司是做什么用的



老娘舅本来想一句话打发:银行嫌理财业务太烦,生了个“儿子”叫理财子公司,把理财交给儿子去管。



架不住外甥女还是一直问一直问:理财子公司出来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股市会大涨吗?



它又会从我们这里拿走什么?



老娘舅吃不消,讲目前只出台了一个《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细则还没出来,要讲最好看看细则再讲。



不过既然外甥女吵着要,老娘舅还是做个简要的梳理,帮大家搞清楚这几个问题。









嫌太长,看这里:





1.搞银行理财子公司,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少“假理财”的存在;


2.目的之二是为了去刚兑,让投资人自己为盈亏买单;


3.“能直接投股市”是真的,但更大头的投资还是在债权和债券;


4.银行理财子公司可能会挖走你的基金经理。













1


“假理财”拜拜





说到银行理财的负面,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假理财”的系列新闻:



之前的银行“飞单”、违规代销私募,资金损失一般都还是百万、千万这个级别的,2017年,民生银行16.5亿“假理财”曝光,揭开了亿元级别的“假理财”序幕。



2017年,更有上市公司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下属公司合肥美的冰箱公司买的由“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出具兜底函的10亿银行理财信托产品被诈骗,产品合约和公章都是假的……



有商业银行、有国有大行,银行都是真的,理财产品却是“假”的,伤的当然不止是银行的脸面,更有广大国民对银行的信心。



很多公众号都说,搞清楚4点,就不怕遇到假理财了:1.搞清楚是自营产品还是代销产品;2.去中国理财网上查真假;3.确认风险匹配;4.做好双录。



真的吗?



真的未必。因为这套操作,跟很多人购买银行理财的路径是冲突的。



要得出这个答案,必须搞清楚:“假理财”是从哪儿来的?



一个简单答案:胆大的银行员工搞出来的。



从历年来的新闻里都可以整理出这么个大概的过程:银行老客户,在某个银行员工甚至是支行、分行经理的诱导下,购买了某款号称“保本保息”又有高收益的产品……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些银行员工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人大概觉得老娘舅大概要痴呆了:为了更多的利益分成呗。没错,这确实是这些银行员工不遗余力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问一句:他们为什么敢?



别人不知道,银行员工总知道销售“假理财”的危害,他们为什么敢?又或者问得荒唐一点:卖完假理财,他们怎么不赶快跑路,反而要傻傻待在银行等到事发的一天?



说到底,是因为银行理财产品本来就体系混乱:有总行发的、有分行发的,还有支行发的;有自产自销的,也有外部产品来代销的。虽然原则上理财产品的发行和销售都需要走一系列的合规和风控流程,但也不排除在一些内控做得不好的银行里合规和风控形同虚设。



外人看不见,以为都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但银行员工心知肚明,管它哪里发的,反正只要能如期兑付,天大的事都可以算没事。



这才是不同地方、不同银行、不同层级的银行员工都有敢于销售“假理财”的真正原因——他们不认为这样做有很大风险。结果等到出事,才发现自己原先的评估是错的。



银行理财可以有多乱?我们看看银监会在今年初的一份官方说法: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银监发〔2018〕4号)》



附件2: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



违规开展理财业务。理财治理改革不完善、不到位;自营业务和代客理财业务未设置风险隔离;理财产品间未实现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违规开展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资金池理财业务;利用本行自有资金购买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本行信贷资金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或担保;违规通过发放自营贷款承接存在偿还风险的理财投资业务;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信贷资产,直接或间接对接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融资提供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超过监管规定;理财资金通过信托产品投资于权益类金融产品。


……



不当销售。假借所属机构名义私自推介、销售未经审批产品的私售“飞单”行为;擅自修改上级单位合同文本,或改造、变造上级单位发行的产品并违规进行销售;代销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范围外的、不持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发行的产品;将代销产品与存款或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混淆销售,或允许非本行人员在营业网点从事产品宣传推介、销售等活动;销售理财产品时,承诺回报、虚假宣传、掩饰风险、误导客户;强制捆绑、搭售或诱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产品;违背“双录”要求;违规代客操作等。






(滚动可看全文)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出现,就是为了把银行理财的体系归归拢,而不是分行、支行各行其是。



上周,银保监会网站发布10张大罚单,浙商、民生、渤海、中信、光大、交行六大银行及民生银行两位员工受罚,合计罚没金额近1.6亿元。



10张罚单,有6张涉及到银行理财。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如火如荼的时机,主动公布与理财业务有关的罚单,意图很清晰。



这是第一重影响。







2


“保本保息”拜拜





刚刚说到“假理财”,有一部分案例,它的理财产品本身并不是假的,但却被投资人认为是假的,原因是没有做到承诺的“保本保息”,甚至兑付困难。



2013年,交通银行私人理财产品“得利宝·至尊18号”到期引发纠纷,产品不仅没有兑现预期收益,还出现两成左右的本金亏损。5月17日、5月24日,部分该理财产品持有人先后前往上海银监局、交通银行总行交银大厦对该产品进行投诉。



2015年,交行又一款名为“得利宝·至尊16-1号”的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但部分项目退出存在问题,由此再延续两年。2017年12月6日,该产品到期,交行最终的解决方法是向投资人按年单利4%分配收益(低于许诺的8%)。



2018年初,招商银行销售的一款10亿规模的理财产品被曝违约。这10亿理财产品中,违约的主要是总规模高达10.4亿元的夹层基金,涉及招行投资者的本金为2000万元。



不是假银行,也不是假理财,结果却不被投资人接受,这是从刚兑时代通往去刚兑之路上的阵痛。



什么叫刚兑?就是不管项目亏没亏,只要答应了你保本保息,就要到期把本钱和利息给你。



什么叫去刚兑?就是接受现实:有的项目到期能兑付,有的项目到期兑付有问题;有的到期是盈利的,有的到期是亏损的。



听起来刚兑对投资人是友好的,而去刚兑是不友好的。那么为什么银监会又要推动去刚兑呢?



先让我们想想,之前的钱是从哪赚到的?一个来源是经济成长,一个来源是泡沫增加。在泡沫增加的过程里,钱借给哪个地产商,都能兜个圈子就带回满手肥油。但经济的成长会放慢,泡沫的增加更是不能无限制延续。到了一定节点,就需要进入泡沫收缩,经济走L型的阶段,这个时候借出去的钱就不一定能稳稳收回来了,更别说保本保息。



说到底,不管项目是亏是赚,靠银行自掏腰包兜底这种事是做不长久的。如果全行业不能去刚兑,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出事之前天下太平,出事之后无人生存。



银监会力推“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地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职责,就是要在“卖者有责”的基础上实现“买者自负”,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什么叫“卖者有责”?告诉你会有风险。



什么叫“买者自负”?你自己来决定要不要承担这个风险。



用理财子公司的名义来发理财产品,目的就是区隔银行的金字招牌和理财子公司的操作,不再用银行信用为子公司的理财产品作背书。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里提到“个人首次购买理财无需强制面签”。买银行理财,按规矩可是要“双录”的。








3


20亿全去炒股不可能





外甥女认为这个题目值得一写,是因为很多号在写的时候动辄提及“20万亿银行理财放大招,可以直接投A股的子公司来了”↓




乍看之下,好像银行理财要拿20万亿去拯救A股市场。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要说银行有没有足够的投研团队去买股票,就以资产比例来说,A股不到60万亿的规模,跟整个债权市场相比,根本还是小弟弟。



银行做得最拿手的也是债权业务,没有一夜之间舍己之长的道理。包括对A股的投资,包括股权投资,都属于银行要扩展的领域,但开展起来真的不会那么快。



银行理财会不会扩大股市投资的规模?从长远来看,肯定会。但从中短期来说,要从券商挖投研,要从公募基金挖基金经理,哪有那么快呢。



过去20年,一直是公募基金从银行业“挖墙角”,现在银行理财子公司横空出世,反向挖墙脚的动作已经开始了。



这就是老娘舅说“你的基金经理可能会被挖走”的原因。不过据老娘舅所知,因为细则未出,格局未定,大部分基金经理目前还是比较谨慎的。








4


你还是你





对于银行理财的长期用户来说,出不出新规,出不出理财子公司,他们都一样坚守在这块阵地。影响可能存在于净值型的产品越来越多,承诺保本的产品越来越少。亏损和违约时现江湖。但温水煮青蛙,总有习惯水温的一天。


对于投资基金的朋友来说,银行理财如果之前不对你脾胃,之后也未必会对你产生超级大的吸引力。正如老娘舅在上一节里提到的,银行擅长的主场在债权业务,固收类的收益吸引到的往往是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



当然,银行有了更多可卖的“自家出品”的产品,减少代销的比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是情理之中。那些过去依赖银行销售渠道的公募基金公司,如果本身没有“银行爸爸”,恐怕是有点紧张的。



但对于你来说,不在银行买,随便哪个第三方,还怕买不到基金吗?
















老娘舅以往文章推荐:



基金小白问题,一样来问老娘舅



“买入卖出0费率的基金有哪些?” | “买了商业养老保险,还要再买养老目标基金吗?” | “科创板宣布推出,创业板和创50ETF是不是不能买了?” | “收益一直下降,余额宝还有涨的空间吗?” | “亏损已经到极限,装死都不敢,请问止损对不对?” | “我有个基金今年亏损20%,到年底能回本吗?” | “十大重仓股全部飘红,怎么基金净值却是绿的?” | “可以越跌越买的基金,到底有没有?”





(来源:理财老娘舅的财富号 2018-12-12 20:17)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