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有的朋友想问这两个问题很久了:

基金定投到底是不是基金公司为了卖基金扯出来的谎言?

搞定期开放式基金,是不是基金公司想多赚几年管理费?

定投和定开,真的是两个招摇了很久的基金业谎言吗?

老娘舅今天就为大家答疑解惑。

01定投确实是销售手段之一 

老娘舅在基金圈旁观了很多年,定投确实是基金公司的常用宣传手法之一。

套路一,是用定投宣传复利效果,最夸张的是定投十年买房这种故事。因为房价涨得太快而股市总在熊市,所以很快也没什么人信了;

套路二,是下跌市里宣传微笑曲线,这样给基民画好一个将来会上涨的大饼,当前的下跌和磨底就不再那么难熬了;

套路三就藏得更深,在宣传新产品的时候力推同类定投收益率,卡好止盈点,给出一个特别好看的收益率。

这么说,定投真的是一份诱饵,一场谎言?

并不是。基金公司偏好拿定投做宣传,只能说明基金公司觉得定投确实好使:这个场景容易理解、操作不难,并且利于克服一般人的弱点。做投资者教育讲上十万字,不如用定投示范一下,让读者理解看到长期、小额、分散投资是什么样。

打个比方,熊市或震荡市讲定投,在开始阶段投资人的收益肯定是负的。如果是一次性买入的话,投资人肯定已经鸭梨山大,既想扛一扛证明自己之前的判断是对的,又质疑自己是不是下错了注。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就会放弃,割肉止损出局,然后只留下一句“基金都是骗子的把戏”。这种时候,给你一个定投的“微笑曲线”,让你在曲线中找到自己所处的相对位置,对于稳定情绪、坚持长期投资是很有帮助的。

纰漏出在哪里?出在:不是所有产品,甚至不是所有偏股型基金都能走出微笑曲线。

基民定投基金的走势,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一方面取决于基金本身。如果产品合适,给足时间,走出微笑曲线就没有问题。但也有一些产品,成立于牛市高点,操作上又太过看天吃饭,净值连续几年都是一路下跌,随着规模持续缩水,基金经理操作难度越来越大,基金本身也就越来越无力回天。

——老娘舅一直说,定投要选合适的品种。选到合适的基金再开始定投,就好比你要去徒步100公里,至少要选好一双舒服的鞋。“鞋”好,走得再远人都不受伤;“鞋”不好,没走到一半你就坚持不下去了。

很多人不相信定投,是因为受了误导,选择了不合适的产品,收获了不愉快的结果。这里面的问题出在产品,而不是定投这个工具。

什么产品适合定投?

基金业有句老生常谈是“既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但基民在买基金的时候心里想的往往是拿过去的业绩给未来画饼。在主动管理型基金这里,这个是无法可解的,基金经理可能跳槽,政策背景也会变幻。但在被动型的指数基金这里,指数本身,尤其是宽基指数本身还是有章可循的,这就使得宽基指数基金比如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的那些更具有方向性。

再加上宽基指数的波动比较大,使得它们更适应定投的场景。

这不是否定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定投操作,据老娘舅所知,确实有人定投主动管理型的基金赚到了钱。但这背后依赖的是投资人选基的眼光和运气,以及主动止盈的操作。相比之下,定投指数基金对于运气因素的依赖要小一些,止盈的参照也更明确一些。

就像老娘舅前面提到的“套路三”,基金公司选给你的区间收益率总是最高、最好看的,为什么,因为后视镜视角。那个收益率是在明知市场的最高点的情况下精选出来的。它不是假的,但是是普通人很难自己实现的。

普通人能实现的定投收益率,往往是预先设置好目标,比如30%、50%,然后到点执行;又或者坚持投入,在经历过收益最高点之后等它回落达到7%再果断止盈。

普通人为什么需要定投?

因为大家都不确定接下来市场会怎么走,在不确定中,逐步加仓胜过一次性满仓;

因为没有足够本金的人需要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投入;

因为设置好的扣款可以免去每个月一次的斟酌和犹豫……

老娘舅为什么建议大家定投?

因为持续学习理论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得到的,多数人需要的是一个不复杂的工具;

因为这个工具确实能帮助减少大家追涨杀跌的盲动;

也因为这个操作,不太苛求大家的自信,可以让更多人敢于开始尝试。

定投是基金公司的宣传手法吗?是的。

这足以证明定投是骗局吗?不是。

有产品不适合定投≠其它产品也不适合定投

定投是最简单的小白操作吗?那还要看你怎么止盈。

如果不止盈,别说A股,就是十年长牛的美股投资收益,都照样可以变成镜花水月一场空。

02定开基金是不是圈钱陷阱? 

老娘舅是从只有封闭式基金的年代走过来的,在开放式基金出现之后,定期开放式基金成了封基的替代品。因此真的没有想过,定开基金会成为一个争议话题。

不过时代就是这样。以前没有争议的产品,在某个时间当口也会成为话题。这个话题是怎么来的呢?

先有前公募明星基金经理陈光明出来创业,发了一只新产品,三年封闭期,认购门槛300万元。因为名头大,在各个渠道热销,据说某券商渠道一上午就卖出去9个亿。

然后有文章提出质疑,质疑的点是:1.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不一定都会有好的回报;2.定开基金其实是基金公司圈管理费的把戏。

前者业界早有定论,长青之树型的基金经理确实是少数,后者是我们要探讨的。

老娘舅找了一下原话,它是这么说的:

……如果200亿封闭式基金发行完后,年均可获得4亿管理费收入,足以养活团队、并获得利润。

但是,投资者的利益被部分损害了,三年之内,他们无法赎回基金。3年后可赎回但收2%赎回费,4年后赎回则收1%。牺牲流动性的结果,能带来收益率的上升吗,结果是要打个问号的。

在历史上,我国基金业最开始的54只基金都是封闭式的,但是后面爆发了一系列问题,这才有以后的封转开和开放式基金兴起。

封闭式基金的问题有:起码几年之内,管理者没有赎回压力和流动性压力以及扩大规模的激励。如果基金投资者对基金管理不满意,也往往只能在二级市场转让而不能向基金管理人赎回自己的基金份额,并不影响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和相应的基金管理费收入。同样,基金份额的固定性也不能增加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在这样的机制下,基金管理者缺乏积极,其最终结果则是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诱发道德风险。

这段理论存在几个问题,老娘舅着眼于两点:1.定开基金对持有人造成的流动性问题有多大?2.封闭期内没有赎回压力,对产品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先说一下,作为一个品种,定开基金的期限其实包含了3个月定开、6个月定开、12个月定开、18个月定开、2年定开、3年定开和5年定开,包括债券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其中,3个月、6个月和1年定开占比更大,相比之下,长于3年的定开基金其实不多,5年期定开更是今年的新生事物。

从这个角度上说,关注流动性的基民的可选范围还是挺大的。不喜欢资金一放三年碰不到的,完全可以买3个月定开,像易方达裕惠,虽然没有实现每个季度都正收益,但5年来每个年度都实现了正收益。

这样看,说基金公司发行定开是为了套住基民的钱显然也有失公允。不过,既然那个批评的声音说的是3年期定开,还是让我们看看这类产品的利弊。

官面上说,3年期定开的好处是三年时间比较长,利于基金经理中长期布局——换言之,如果是开放式基金,涨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买,买得基金规模暴增破百亿反而不利操作,等到跌的时候基民又一窝蜂地赎回,导致基金经理不得不抛售资产来应对赎回,本来就算有中长期布局也只能计划赶不上变化。

问题是,批评的提出者认为,因为定开基金的基金经理不用应对基民赎回的压力,所以也没有为基民挣钱的动力——规模不变,管理费就不变。

这样讲未免有点短视:虽然在封闭期里基民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是开放期一到,业绩不能让人满意,难道基民不会跑吗?只有做好一个周期的投资,才能保证下一个周期的规模。

让老娘舅举一个比较悲伤的栗子:今年冠军基种子选手之一的中邮尊享一年定开,虽然在2018年取得了15.64%的“战绩”令人瞩目,但不幸在前两个年度都以负收益交卷(2016年,-11.41%;2017年,-15.48%%),结果第一个开放期(2017年1月)被赎回一小半,第二个开放期(2018年1月)又经历一次腰斩,一开始8亿多的规模,到了现在只剩下1.31亿↓

(来源:天天基金,下同)

考虑到今年它的业绩增幅,这个故事是不是听起来更悲伤了?追涨杀跌是人的本性,哪怕有封闭期拦着,也是一样的。

老娘舅顺便看了一眼持有人结构,很明显今年只有个人持有比例下降了,机构和内部持有比例都达到了新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民的追涨杀跌也就是追涨杀跌而已,用它来做基金经理的动力,显然正面不足负面有余——从本心来说,没有基金经理不想好好做业绩,但业绩这种事,难道是“想”就能做到的吗?

以老娘舅来看,3年期定开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之前出过一些比较优秀的产品:比如说东方红睿丰,2014年9月成立,到2017年9月三年封闭期结束时,份额累计净值达到2.24元;又或者东方红睿阳,2015年1月成立,到三年封闭期满时,份额累计净值为2.13元——都经历了市场的过山车,想必基民都有过心如猫抓的时刻,但因为封闭期的存在,正好阻止了可能的杀跌行为,从而为持有人保住了胜利果实。

这才是定开乃至“东方红系列”受追捧的原因。

说到管理费率,不同公司、不同期限的定开产品的管理费、托管费都是有区别的,与其在想象中抱怨,不如打开产品页面看一眼。

话讲到这里,显然可以下结论了:

定投是谎言吗?

不是,它只是一个需要你善加利用的工具

定开是骗管理费的骗局吗?

不是,它更像是一种治疗基民“多动症”的药方

工具可能被用在错误的产品上,药方有时候可能失灵,重要的是,慎选产品。这个建议,适用于任何投资。

(来源:理财老娘舅的财富号 2018-12-13 09:34) [点击查看原文]


相关话题:#如何在熊长牛短的环境中做好定投?#​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