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个人所得税APP”软件正式上线。本来,“个税APP”的出现,是为了给纳税人提供便利,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被报以“厚望”的个税APP在上线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个税APP”遭“山寨”

 

“蹭热点”的现象由来已久,随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蹭热点”的现象更是被发扬光大,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但是,“蹭热点”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并不是什么“热点”都能蹭,最起码,也要保守一条红线,要知道什么热点不能蹭。

 

但是显而易见,很多人的“红线”并没有划好,把“要流量不要命”演绎到了极致。

 

据1月5日北京青年报消息,“随着国家税务总局的个税APP大热,很多来自商业公司制作的各类”个税APP”也成为了下载热门,其中有的针对纳税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但也有的纯属蹭热点,甚至恶意窃取个人信息。”

 

说句不好听的,我国的“山寨货”扬名海外,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山寨贩子”玩出“新”花样,变成“新”的东西,“个税APP”自然难逃魔手。

 

现在的社会更趋向于“信息社会”,信息的价值要远比想象中的高,这些“山寨”个税APP的人显然是明白这些的。如同“北京青年报”说的那样,这些“山寨贩子”做假“个税APP”是为了“恶意窃取个人信息”,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牟利”。

 

再说句不好听的,这种行为,简直“恶心至极”。可能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最近打来的电话推销突然变多了?为什么总有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拨进来?为什么自己的信息会被放到网上?

 

根源都是这些人在作祟,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大量用户信息后再倒手卖个需要信息的企业。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透明,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说他们这种行为简直“恶心至极”,“山寨”个税APP的无良企业更应该被量刑。

 

 

2、用了“个税APP”后很多人发现自己身兼数职

 

1月7日,有网友曝出自己明明没有上班,但在“个税APP”上却发现自己“被任职”。有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企业为了避税,冒用信息。很多企业都会有“避税”的手段,会把本该给一个员工的薪资平均分到两个人身上,看似发了两个人,但实际上钱还是在一个人身上,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为了避税。

 

其次,自己兼职。很多人不止正式工作,往往还有着兼职。而在兼职企业支付工资时,就需要登记职工信息,所以很多人在个税APP上出现两个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中有一个是兼职公司。

 

最后,单纯的信息被盗用。信息被盗用的现象在现在很常见,比如淘宝上竟然可以购买到“生活照”,这就是明显的信息盗用现象。而盗取信息的目的各种各样,但大多殊途同归,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盗用者自己的利益”。

 

但是还好,在“个税APP”上面可以进行申诉,取消与公司的关联。

 

 

3、“个税APP”上线后,有人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个千万富翁

 

与发现自己“身兼数职”不同,新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大方”。近来有人发现,自己竟然莫名的成为了其他公司的法人,甚至身价千万,让人哭笑不得。可惜的是,出现“被就业”还能申诉,但“被法人”就没那么简单解决了。

 

企业注销流程很复杂,甚至各地都不相同。有些企业做出了“失信行为”甚至会殃及法人自身,这让很多“被法人”群体焦灼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但是没有办法,企业注销流程需要很长时间,“被法人”的群体在这段时间里只能祈祷他不会做“失信行为”。

 

自从“个税APP”上线后,尽管出来很多“乌龙”,但是不可否认,它的出现也让更多的问题得到了曝光。

 

比如“个人信息被滥用”。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被就业”“被法人”甚至“被贷款”更严重点还能“被犯罪”。只是苦于目前我国对于这种行为并没有健全的司法解释或者行政法规,就让很多“有心人”钻了不少空子,大肆牟取“不义之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冒用”他人信息的行为应被归属在“欺骗、诈骗”里面。完全可以根据“侵害”程度予以“罪魁祸首”相应的行政处罚。

 

就算现在是“信息时代”,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要成为“透明人”。任何人都拥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所以这些“肆意窃取他人信息”的人,简直不可饶恕。

 

(来源:为民财经的财富号 2019-01-15 18:53)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