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很多大咖,有药物研发的老科学家,有医药行业的数据服务商,也有参与过顶层设计的宏观管理者。

对于中国现在创新药的发展,他们大多持肯定之词。创新的环境氛围好,政策鼓励支持,国家引导也做得相当良性,未来几年内创新药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但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抛出一个问题:原始创新何时出现?

一、热潮下的深度思考

 是跟随还是原创?

现在做的创新药,Me-too,Me-better的东西太多,国人似乎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外的屁股后面,做已经验证的靶点机制,模仿改良已经做成功的药,始终缺乏自己的原创性。

其中的原因过于复杂,于我们普罗大众而言并无深究的必要,但这个现象向下推导的逻辑却极富投资价值。

国内缺乏原创性药物的直接结果,就是扎堆研究已验证靶点的药物。早两年的抗体药物(生物类似物),一个品种卖的好,全国七八十家单位争破头去做,PD-1抗体更是离谱!

目前全国上百家的单位在研发,即便PD-1市场再大再有前途,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公司挤在同个赛道上。这个问题不止关乎产业或者科学。

 于投资,影响更为深远

同质化制药,无可避免的结果就是拼研发速度和后期销售。因此,只有占据头部资源的玩家才能在市场中存活。

举个例子来说,PD-1抗体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基石性的药物,恒瑞在研发该药的进程上处于领先地位,它作为成熟企业同样具备很强的销售能力。

单就这个品种来说,市面上具备这样能力的公司只此一家。在市场竞争中,如果研发进度和销售都比它逊色的话,几乎就没有竞争力了。对于国内上百家的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未来这个子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所以当我们立足现在去总结历史,所看到的很多创新药公司都具有些许时代色彩。确切地说,很多创新药的成功,是基于国际和国内之间的接轨不够,利用原创药在国内外上市的时间差完成的,最为典型的就是贝达药业

二、制度变革下的投资策略

 填平的时间差

而目前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这个时间差随着我国药物审评制度的改革慢慢的被填平了。

继续以PD-1为例,国外原创药的评审与上市时间,几乎与国内处于同一起跑线了,时间差被填平,而临床效果又与原创药一致(甚至有可能更差),那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呢?

所以,在目前国内在研药物大部分还是Me-too,Me-better药物为主的现状下,关注品种的研发进度,关注企业的销售和运营能力,寻找头部资源,似乎还是最为理想的一套策略。

当然,也许很多人会说,从产业的角度上看,生物医药行业屡屡出现过屌丝逆袭的壮举。那我们看看最新出现的例子,寻找一些投资的启发。

屌丝逆袭

最近稍微关注一点医药股投资的朋友们,大概都知道有这么一家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这家公司近期好事连连。

临床数据公布引发业界轰动,股票两个月接近翻了三倍,与国际巨头强生(子公司杨森)建立合作。为什么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能爆发如此大的能量呢?细究下来,能解释的理由有两个:

 

避开了拥挤的CD19靶点赛道;

拥有自己特殊的技术壁垒,构建了全球临床效果最好的CAR-T品种。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出现的CAR-T技术热潮下,生物类似药与pd-1抗体的跟风热再次重演,大批公司又试图基于CD19靶点的进行跟随创新。

而目前,CD19靶点国际两大巨头诺华与凯特(国内与复星合作)都已完成了产品上市,面对国外优质产品的冲击,未来的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所以与A股的CAR-T标的相比,港股这样的成熟市场能给予金斯瑞如此高的溢价,产业资本(强生)能以3.5亿美元预付款获得传奇产品一半的开发权,无外乎都是认可了他的技术能力和竞争策略。

三、总结

因此,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的时候,回顾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创新药的成长股投资,并不只是简单地研究在研药物品种。优秀的企业也许当下并不显眼,但必然有出众之处而不随波逐流,就像恒瑞当年在仿制药遍地的情况下坚持做创新研发,所以才会有耀眼的成绩。

金斯瑞坚持走低调研发的路线,才能收获现在的成绩。管理层的前瞻性布局与技术层面过硬的研发实力才是成就一家优秀创新药企业的必备条件。当然,整个创新药研发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如果你觉得药物研发过于深奥复杂,对于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能力不够的话,还有一套简单的策略。

答案就是挖掘产业链中提供相关服务,做给创新药企业“卖铲子”的公司。具体的标的是啥?这里卖个关子,我们留到下一次再和大家细说~

(来源:走在桥水的猫的财富号 2019-01-30 14:50)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