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看朋友圈发现有人发了上交所的年鉴截图,里面有讲国内市场投资者构成。顿时觉得自己一直太傻了,用各种数据去模拟市场上投资者的资金构成,还不是很准确,实际人家交易所都是有披露的。所幸是基本披露结果和自己计算的类似。
首先来展示下自己计算的,毕竟算那么幸苦不展示下觉得有点亏。
1、根据上市公司季报披露的十大股东属性和基金季报披露的重仓股(陆股通的数据是来自港交所的披露),计算各类金融机构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
所用的数据均来自wind。其中大家会看到很多毛刺,尤其是早期,这个是由于一些披露规则的变化,以及季报披露内容比中报和年报少造成的。我做了一些适当平滑,大概是这样:
大家可以看到,公募基金一直是金融机构中的大户,但是过去10年在持续萎缩。而陆股通开通以后占比在稳定增加,大有赶超公募的趋势。因此我一直猜测中长期市场风格可能向价值蓝筹的改变,这个和资金结构变化关系很大。保险占比在2010年底有些跳升,之后就基本横着了。我查看数据好像是对保险公司的集团母公司的认定标准发生变化导致的,比如人寿集团到底算保险公司还是其他机构。另外能看出来社保和QFII其实占比是比较低的。
当然以上计算方法中,由于多用的是股票大股东和基金权重股数据,那些非大股东的金融机构和非权重的股票并没有计算,所以会有些偏差。
2、用基金总净值*估算仓位计算的基金持股,再加上陆股通,计算的机构占比。这种算法考虑不了保险、社保、QFII等,但是计算相对准确。总体计算出的趋势和以上类似,并且可以发现绩优股超额收益(我用的申万绩优股指数-全A指数)与投资者结构变化相吻合。数据和前面有些差别可能和分母这次用的是流通市值而非自由流通市值有关。数据截至2017年底,因为机构占比的数据2018年还没出来。
3、最后看看交易所年鉴
这里必须吐槽,上交所下载速度太慢了,经常打不开,打开也存不下来;深交所这点就比较好,但是目录页码是错的,对于快1000页的pdf页码错而且pdf中也没有树结构是很让人吐血的。而且2017年数据,上交所叫2018年鉴,深交所叫2017年鉴。另外关于投资者构成的信息在深交所年鉴里没太看到。
看看上交所投资者结构(截至2017年底):
发现确实跟自己在2中计算的类似,公募基金占比约3%,陆股通占比1%以上。从大结构看,一般法人(通常是大股东)还是主体,大概占60%,自然人占20%,其中1000万以上的自然人占7%。
再看看谁在买谁在卖
其中明显是,主要买的是一般法人和陆股通,所以看到的并不是所谓敌对做空势力在砸盘,相反确实是在持续增加配置。其中一般法人是什么形式买的?大股东增持?这个具体还不太了解。平常看到信息是中小公司在各种变相减持,那有可能是大公司有增持行。专业机构里整体是卖了不少,但是公募基金是买的,那大家可以想象是谁在卖。自然人整体是卖一点,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市场自然人的交易量仍然占80%,考虑到前面说的自然人资金占比是20%,也就是说自然人的换手相当于全市场4倍,这样天天乱折腾确实很容易被收割。
那到底谁赚钱多?
考虑到2017年是蓝筹牛市,中小股票熊市,因此数据比较有意思
从金额看是一般法人赚钱最多,但是考虑到他们也是持仓最多的,因此我们分别把以上三个表的比例数放在一起看,会更有意思:
其中前三列是直接从以上三个表获取的,盈利占比是各自盈利除以总数;而后面三列是基于前三列计算的,分别代表:
盈利能力:盈利/资金
交易效率:盈利/交易
换手率 : 交易/资金
其中可以看到:
自然人:换手率极高,但是盈利能力和交易效率很低
一般法人:基本不交易,都是持有型股东,牛市躺着挣钱
沪股通与专业机构:盈利能力和交易效率较高,而在2017年,沪股通的外资盈利能力最强。我想这可能与A股增量资金来自沪股通,他们虽然占比小但是成了边际上的主要定价者相关。
总结:
1、这篇从三个口径计算了2017年底A股投资者构成情况,基本结论类似:大股东为主体,其次是自然人,再次是金融机构。
2、边际上资金增量来自陆股通,占比已经接近公募基金一半,且在持续稳定增加。
3、盈利能力上,中外资专业机构明显超越自然人投资者。所以还是建议多数个人投资者可以考虑采用持有基金等方式理财
(内容整理自:投资理念讨论)
(来源:泰达宏利基金的财富号 2019-02-22 11:00) [点击查看原文]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