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  陈嘉禾

编辑/赵康杰

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对自己阅读的内容非常挑剔。但在投资领域,如果让我只选择三位作者的书籍来阅读,沃伦巴菲特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这份书单上。

  

不过,巴菲特一生(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专门写过书,因此阅读一些关于巴菲特言论的书籍就成为了解他的一种便捷的方式。但是,由于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与此相伴的往往是信息的鱼龙混杂,很多冒名巴菲特的文章也会充斥我们的信息世界。所以,如果读者想要真正了解巴菲特的思想,书籍的专业性与严谨性是读者不得不去考量的因素。而巴菲特本人对书籍的认可,自然也就成为这种专业性与严谨性的最好背书。

  

杰里米米勒编著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原则篇》就是这样一本巴菲特亲自推荐的书籍。在这本书中,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资思想,通过历年致股东信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投资者。这些思想,在若干年后回看,仍然是睿智而深刻的。

知易行难的投资精髓

  

如果说后来的巴菲特,其知名度主要来自于庞大的资金规模,那么年轻时,巴菲特的收益率会更让人着迷。由于早期资金量更小因此更灵活,在混乱的市场中可以捕捉的机会更多,巴菲特在他投资生涯的早期,取得了高于他之后业绩的投资回报。而由于规模的膨胀,巴菲特后来放弃了一些大资金无法参与的投资机会,而对于资金规模不大的一般投资者来说,这些机会恰恰是提高收益率的最佳方法。

  

如果归纳巴菲特一生中所说的关于如何成功投资的精髓,那么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买的又好又便宜。但是,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单的原则,可以演变出千变万化的纷纭世界。

  

什么企业是好?一家生产燕麦片的本地公司,资本回报率可以很好;一家掌握新潮科技的公司,资本回报率也可以让人们大跌眼镜。什么企业便宜?一家市值和净资产的比值高达10倍的公司,可能因为经营的业务有极高的壁垒,因此并不算贵;但是一家账上现金比市值还要多的公司,也可能因为不断进行毁灭价值的行为(而不是把现金分给股东),从而在几年以后变得不那么便宜。如何判断“又好又便宜”的投资机会,是值得每个价值投资者一生揣摩的技巧。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而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学习巴菲特的理论,是要学习他思想的精髓,是那种实事求是、放弃了一切主观臆断、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巴菲特在上世纪70年代买了这种股票所以今天我们也要做这种投资”、“巴菲特通过这种方式获利所以我们也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利”。毕竟,当我们学习《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时,不会考虑用弓箭打赢现代战争;而经常阅读《群书治要》的管理者,也必然不会让自己的下属像当年唐王朝的臣子们般下跪。

  

中国投资者对西方理论的生搬硬套,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2010-2015年的A股小盘股牛市中发生的。当时,A股市场的小公司股票估值持续高估,最高峰时创业板在2015年6月的估值超过了150倍PE。但是,许多投资者者却抱着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倡导的小公司购买法则,或者抱着菲利普费雪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宽慰自己说,投资昂贵的小盘股其实是跟随了这两位美国投资前辈的脚步。

  

实际上,林奇和费雪两位投资的大师,天生并没有“一定更喜欢小盘股”、“一定更喜欢成长股”这样的偏好。他们所喜欢的,只不过是确定性最大的盈利。而在当时环境下的美国,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他们发现小盘股和成长股是最好的投资标的。但是,当小盘股的估值变成150倍PE时,当成长股的成长并不坚实、现金流并不充分时,他们很可能并不喜欢这两种投资,而会选择在当时市场环境下,最有利的选项。

  

价值投资之路道阻且长,跟随大师们真正的、清晰的脚步,理解他们思想的精髓,无疑是最为便捷和正确的方法。有了最好的投资哲学和理念,加之以实事求是、诚实细致的分析,相信中国的价值投资者们,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之路。(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来源:红刊财经的财富号 2019-05-24 20:09)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