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研究员

新零售的赛道上已不太平:

因连年亏损,永辉被迫将“超级物种”的业务板块从上市体系中剥离;
因经营不善,位于苏州昆山的一家盒马鲜生门店,在短暂运营8个月后停业闭店;
因各种问题,无人货架与无人超市相继“凉凉”……

上述种种问题,都发生在线下,而这也反映出当前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自“新零售”这一概念被马云提出并迅速成为风口以来,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传统线下零售门店了。原因很简单,在早些年的“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线下门店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绝大多数以百货、超市为主营的零售商业绩持续下滑,有些甚至以关店告终,其中不乏沃尔玛、家乐福、卜蜂莲花这样的知名商超。再看如火如荼的电商与国人网购习惯的日渐养成,仿佛“电商已兴,零售消亡”这一论调正在一步步成真。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日渐衰减与各方面成本的不断提高,电商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遏制。于是,商家们纷纷将目光重新投向了线下,试图将传统门店打造成新的流量入口。

除此之外,线下门店至少还有两方面意义:

一则,线下的市场更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整个零售行业中,超过75%的规模是在线下完成的。

二则,线下的体验效果不可取代。在体验为王的今天,体验不足的线上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诉求;相反地,无论是在地理上、心理上,还是在功能性上,离消费者最近并能带来更多直观感受与服务的都是线下门店。

也正因为如此,各路玩家一拥而上,纷纷发力线下。从BAT到美团、小米,无一例外地加入到实体资源争夺战中。

例如,阿里入股新华都和高鑫零售,腾讯继续巩固与永辉超市的结盟,各种零售便利店主更是在“一夜之间”成了互联网巨头家的“员工”;而像苏宁这样原本就有大量门店在手的巨头,则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开疆辟土,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势力范围。此外,不少商家对已有门店进行了从“面子”到“里子”的大改造,还不忘别出心裁地玩点诸如“无人”业态之类的新花样。

商家们的各显神通,推动了零售终端的全方位升级,而消费者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新零售时代的到来:

比如,生鲜超市的诞生,让人们如同置身水族馆般,对各种虾兵蟹将一饱眼福的同时,还实现了“逛吃逛吃”的梦想;
比如,书店开始售卖咖啡,大型商场里出现了室内花园与溜冰场,人们逛店的过程中不仅能购买商品,还可以顺带着享受吃喝玩乐的一条龙服务;
比如,越来越多的黑科技亮相线下,消费者在门店里除了能真切感受到商品与服务的存在,还有机会体验一把诸如VR、刷脸支付、机器人导购这样的新玩意儿;
再如,即便是在办公室里,也经常可以见到无人售货机或者无人货架,而上面陈列着的零食与饮料,很好地迎合了不少白领的需求。

上述种种,着实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改造升级后的门店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以线下为切入点来推动新零售的发展,是成功的。

然而,表面光鲜亮丽的火热线下背后的隐患,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2018年上半年,红得发紫的无人货架突然由盛转衰,多家企业被曝出融资失败、裁员乃至倒闭的消息,办公区间里来自不同公司的货架来了又走,直到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超过90%的生鲜电商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是的,绝大多数线下业态都还不怎么赚钱,这就是关键所在。

必须承认的是,线下属于重资产运营,且不提租金、人力与运营的各项成本,单从门店的改造升级与扩张上看,就需要大笔的现金支出,这种模式说白了,只能适合财大气粗的玩家,泛泛之辈根本承受不了太久。

更何况,仓储网络的建设步伐要滞后于实体零售业态的飞速扩张,一个城市尚且还好,倘若目标范围是全国甚至海外,相应的成本势必要进一步上涨。

须知,新零售的玩法再多,终归是一门生意;既然是生意,那么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便始终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管各种新模式有多么夺人眼球,褪去华丽的外衣,其底色都是“利益”二字。纵然像无人货架这样的新兴业态,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资本的垂青,可一旦风口褪去,资本撤离,平台却迟迟找不到盈利的方法,结局很可能会是一地鸡毛,黯然退场。

所以,发力线下固然不错,但却不够。

玩转新零售,还有比“开店”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赚到钱;一味地烧钱,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而这,也是所有商家都必须尽快解决的当务之急。

(来源:付一夫的财富号 2019-06-12 11:38)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