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 | 千人千面的核心资产读研报 | 千人千面的核心资产读研报 | 千人千面的核心资产

随着全球资金进一步向核心资产集中,关于核心资产到底有没有泡沫的灵魂之问继续接受市场拷问。

在支持者看来,由于盈利质量和稳定性在估值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无论何时买入核心资产长期来看都值得;而在反对者看来,对一类资产的偏好最终会形成泡沫,当下对核心资产的推崇与上一轮牛市爆炒科技成长殊途同归。

慢着,先撇去对核心资产有没有泡沫的争论,你有没有想过,核心资产到底指的是什么?

尽管读过不下30篇关于核心资产的专题报告,可我似乎还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核心资产这个概念,正以千人千面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报告之中。

所以在讨论核心资产这个话题时,首先和大家分享的是光大证券策略团队在今年7月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了巴纳姆效应这个概念——当算命者用一些含糊不清、内涵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在这份报告看来,“核心资产”与巴纳姆效应类似,概念内涵非常模糊、高度不固定,横向来看,几乎“千人千面”;从历史内涵演变来看,似乎是哪个标的涨得好就被纳入“核心资产”,哪个标的涨势变差就被剔除出“核心资产”,变成了一个“指哪打哪”的事后概念。而其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则是其提到2017年以来,不同时期市场的核心资产内涵并不一样。

读研报 | 千人千面的核心资产

虽然光大证券的观点在一众报告中肯定属于非主流,但其提到的核心资产千人千面现象却真有其事。今年以来,推荐核心资产的策略报告虽然众多,但核心资产四个字所对应的具体内容不仅所指含糊,且存在每家各抒己见的情况。

比如,在较早提出“核心资产黄金坑”观点的兴业证券报告(发布于今年5月6日)中,其所指核心资产,是中国各领域核心资产,既包括确定性强的消费、保险、银行等传统核心资产;也包括经过调整后具有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核心资产和新兴行业的核心资产。

又如,同样长期关注核心资产的国盛证券策略团队,其在今年6月和7月发布的策略报告中,则分别选取过公募基金前50大重仓股、公募基金前100大重仓股、陆股通50大重仓股等不同标的指代“核心资产”。而申万宏源在今年4月28日提到“珍惜核心资产”的表述时,其所指是“坚守消费底仓(白酒、纺织服装、商贸零售和汽车),在成长(5G、新能源半导体和消费电子)和国企改革方向上寻找弹性。”

不仅在卖方研究中对于核心资产的概念所指含糊且存在差异,在买方投研中一样存在这个现象。华宝证券在今年7月发布过一份公募基金尽调报告,其在对十多家基金公司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就核心资产话题进行调研后发现,虽然基金经理们都认可寻找核心资产至关重要,但关于核心资产的定义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方向上的差别。

读研报 | 千人千面的核心资产

本文无意于归纳总结“核心资产”的实质内涵,但若真如光大证券所言,什么涨的好就是核心资产,什么涨的不好或者下跌就不是核心资产;那么 “核心资产一直上涨”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误导,不是一个标的是核心资产所以它才会一直上涨,而是在定义时把一直上涨的标的称之为核心资产。换句话说,仅用“核心资产”这样内涵高度不确定的概念作为投资个股的依据,前瞻指导意义也就非常有限。

写到这里,我想起在上个月的中泰资管天团中,我们有一位撰稿人同样提到了一个千人千面的概念——护城河。作为预测企业长期盈利水平的替代度量衡,护城河的形式同样难以穷举,例如强大的品牌,网络效应,高效生产带来的低成本,甚至是优秀的管理人,企业文化等等,所以寻找护城河时需要一事一议,这也是我们需要自下而上深度研究的原因(具体参见推文《如何不让"预测企业长期盈利"成为一句正确的废话》)。

换句话说,与其坚信核心资产永远涨,倒不如先提醒自己,核心资产其所指本身就在流动。投资中很难抽象出共性,相反,一事一议、自下而上深度研究才是更负责的投资态度。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来源:中泰证券资管的财富号 2019-09-11 09:27)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