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
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支付体系就是金融的血管,是保证经济血脉畅通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无数金融机构造血实体、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保证了金融业高效、安全的运转,作用不容小觑。其中,成立仅两年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联”)虽然“年轻”,但很独特。
截至2019年上半年,网联平台累计处理交易1632.17亿笔,金额112.35万亿元,日均交易超过10亿笔,2018年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无论从单日交易量、交易金额还是峰值保障能力来看,网联均已成为全球最大清算体。
作为中国模式的金融基础设施,网联的建立和运行具有突出的时代性:在国内支付市场急需合规重塑、且无太多国外经验可借鉴的复杂背景下,网联从无到有,在模式、技术、市场定位上突破诸多“不可能”,最终完成“断直连”,开启市场合规化新进程,并扛住了重大交易高峰时点的挑战。
网联的出现,既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观察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业态变化的典型样本。
合规进程深化
2018年11月10日晚,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前夜,网联总部内气氛紧张——来自行业相关支付机构、多家银行的代表悉数到场坐镇,六大数据中心亦严阵以待。
这是“断直连”背景下迎来的第一个“双十一”,对于网联,这是一次对平台性能、峰值承载能力的关键考试,也是最初一度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此之前,这个从无到有的平台已经对“不可能”发起了多次挑战。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漫长时间内,我国支付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多以欧美发达国家为参照系而构建。随着最近十年来我国支付行业进入快速爆发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异军突起。此前并未在发达国家占据主力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国内逐渐成长为不容小觑的重要力量,甚至在模式和技术上实现国际范围内的“弯道超车”。
创新总是与风险相伴,市场的爆发也对新时期监管方式提出挑战。一个典型问题即是,支付机构在相对自由演进的市场环境中一度形成了“绕道”央行清算体系、与银行分头“直连”的模式。
业内的共识在于,这种非中心化违规清算导致资金流向集中监控难以实现,每笔资金流背后反馈的信息流往往并不完整且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上述模式中,监管很难掌握支付体系资金运行全貌,也难以进行精准化的风控监测。同时分散存放客户备付金也造成违规挪用等用户资金安全问题,这些都给金融体系和社会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挑战。
2016年,在中央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整治中,针对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和“备付金”等乱象的治理被提上日程。此后不久,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的建设框架审批通过,开始进入筹备阶段。
网联是为解决国内网络支付交易转接及清算而搭建的平台,在顶层设计者的规划中,这不仅契合新时期金融监管与市场期待,也符合清算和支付独立的国际支付行业通行风控标准。
因此,网联在框架方案和建设思路上经过了反复研究设计——既要充分调动支付行业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又必须保证组织运作的中立性。最终,网联建设采取了充分体现“共建、共有、共享”的原则——由平台的各参与方自主共建,不由任何机构主导,确保了从最初就统一技术标准和业务规则。
接近网联人士曾向记者表示,网联超过60%的股份是由市场核心的民营支付机构持有,这种治理模式既可以集中行业力量办大事,体现行业基础服务设施的优势,又不会限制其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活力。
模式技术通关
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网联的技术能力是行业关切核心。在技术路线上,网联针对国内网络支付瞬时高并发需求进行主要设计。彼时(2016年),支付宝“双十一”峰值已达约8.6万笔/秒,日均支付笔数超过1.6亿笔;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腾讯系移动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5亿笔。二者均已实质跻身世界最大的跨行在线支付平台之列。
为支撑这样的高并发需求和业务连续性需要,网联必须考虑系统的高性能、高扩展特性,以及异地容灾,多点多活,容忍城市级灾难的机房建设。
此前,业界传统的做法是建设“两地三中心”,但据网联内部人士彼时分析:“两地三中心”架构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对外提供服务,另外一个中心为数据备份(并不对外提供服务),不能满足平台的容灾多活要求。因此,网联平台最终采用的是“三地六中心”的系统架构——三个城市六个机房同构设计,同时对外提供服务且互为备份。“这种分布架构在应对交易峰值压力时优势明显——即使任何一个机房或一个城市发生重大故障,其他机房可以继续提供满足峰值要求的保障服务。”网联首席技术专家强群力曾对此进行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支付行业技术能力的沉淀为网联快速突破技术难题贡献了重要力量。据曾参与网联建设的机构人士透露,网联平台从系统架构到应用程序、关键组件,都是由市场各方共同参与设计。先后借调参加网联建设的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至少超过200人,涵盖了支付宝、财付通以及京东、百度等一线互联网公司旗下支付机构,并贡献了诸多核心技术资源。
2017年上半年,争分夺秒筹备中的网联通过“内部人士”署名形式就行业重要关切和疑虑焦点撰写了系列文章,集中回应了包括系统可靠性、峰值处理能力、个人数据安全、是否存在“后门”之忧等多个关键问题,也显示其设计架构和技术水平进一步趋于成熟。伴随2017年年中两大市场头部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陆续向网联“切量”,对于平台技术和性能的考验也在不断升级,最终指向的是“双十一”这一对峰值承载能力的首次大考。
事实上,这种级别的高并发技术挑战没有太多国际先例可循。数据显示,2018年Visa清算处理能力处于2.4万笔/秒,实验室下的峰值处理能力约6.5万笔/秒,欧洲快速支付系统的交易峰值是500笔/秒。而网联在2018年“双十一”当天的峰值数据为9.2万笔/秒,其成功处理案例已创下了国际范围内清算组织实际处理并发峰值的纪录。
中枢价值显现
作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创新之一,完成“断直连”和“双十一”大考只是网联服务行业的开端,平台共建模式反映在长期价值上则是各方对资源成果的共享。
作为支付市场基础设施的网联不仅能输出转接清算等直接的金融科技服务,也能提供与金融科技紧密相关的一点接入、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服务,而后者是前者的有利条件和必要保障。
一方面,网联平台按照“集中清算”的原则,为支付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中心化的清算服务,让资金流和信息流在阳光下运行,为有效监管提供及时准确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直接匹配全面的渠道对接资源,直接使用业界高水准的技术支撑,网联的建成改善了市场参与方的“软硬件生活条件”。
有某大型银行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至少在系统层面,网联的出现确实强化了支付行业链条各方的联动。通过网联作为居间枢纽,协同两端的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建立了联合运维的体系。
据其透露,“断直连”过程中,银行方面系统梳理了内部业务流程及系统参数,基础平台能力得到了强化。
而有中型支付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此前支付机构分头对接各家银行,适配不同的技术标准,系统重复建设需占用大量资源成本。网联建成后,使合法合规的中小支付机构获得平等竞争机会,降低了渠道壁垒,中小支付机构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上,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真正回归支付业务本源。
此外,从渠道资源创新来看,通路的无法触达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是阻碍经济金融活动发展的关键掣肘,也是互联网时代和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点。支付市场主体通过“一点接入”网联,可以直接打通商业银行侧以及支付机构侧的渠道体系,极大改善了中小市场机构在渠道建设方面的困境。
有行业专家指出,从成本上看,在接入网联后,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则,市场主体可以公平共享高质量的基础资源和服务,市场成本显著下降,从而让市场机构更加专注于业务前端的合规创新,提升金融加科技匹配多样化需求的能力,使支付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来源:中国经营报的财富号 2019-09-28 08:55) [点击查看原文]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