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和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下行,成为当前央妈最“操心”的事情。
11月19日,央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这是继去年11月以来,央行再度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
本次会议可谓阵容强大,除了易纲主持召开会议外,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央行相关司局负责人均出席会议。此外,6家银行主要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分别是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
从会议的主要内容看,央行主要释放了以下几点重要信号:
1、会议肯定今年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也指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依然存在。
2、会议强调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好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关键作用。
3、易纲对下一步央行工作“划定”四大重点领域,包括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用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机构转变贷款定价惯性思维以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推进资本补充工作以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等。
谈形势: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依然存在
本次会议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不过,细看主要表态,与央行上周六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内容高度一致。
会议分析认为,2019年以来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升,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一些,体现了强化逆周期调节的要求,为实现“六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平稳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信贷结构优化,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但也要看到,宏观经济金融平稳运行仍面临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依然存在。
“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过,但央行并未具体指出究竟哪些领域存在信用收缩压力。对此,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分析认为,当前社会信用收缩的压力持续存在,传统行业承贷意愿和能力受限,融资结构冷热不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机构的投向矛盾。今年以来,大型金融机构投放稳定,对公中长期贷款投放相对积极,大型银行因客户结构因素,在基建“补短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中小型金融机构对公信贷面临不同程度的“资产荒”,造成信贷“月初回落、月末冲高”,低风险偏好推动持续向零售端转型。目前中小银行对公领域有效需求不足压力仍然偏大。
二是房地产、基建与传统制造业的行业投向矛盾。前三季度以按揭为代表的房地产业贷款依然维持了较高增速,9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增速15.6%,仍显著快于一般贷款增速;但制造业贷款增长较为低迷,除信息技术等个别领域维持高增长外,经济旧动能信贷需求仍然不足;基建领域信贷则更多集中于中央大型项目,地方主体承贷意愿和承贷能力亟待启动。一些私人部门出现了主动控杠杆和降杠杆的行为。
三是区域信贷的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信用风险事件偏多,传统行业偏多,信用风险区域问题和行业问题出现双集中,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力相对较好。
此外,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保障制造业贷款需求尤为重要。但近些年来,我国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低于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制造业贷款增速也低;在贷款期限方面,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较低,银行信贷期限与企业资金需求不匹配。
为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央行近期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指标,调整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谈举措:易纲“划定”四大重点领域
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会议指出,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进一步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发挥好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易纲在总结中强调了以下几点要求:
1、要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增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要坚持推进结构调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3、要发挥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转变贷款定价惯性思维,真正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
4、要继续推进资本补充工作,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央行部署的上述举措多是过去提法的再强调,核心内容还是要通过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继续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行助力经济稳增长。尤其是在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行方面,实际上,近期央行动作频频,13天内先后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利率以期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继续下行。
11月20日即将迎来LPR改革后的第四次报价,市场普遍预计,本次1年期LPR有望恢复下行趋势,降幅预计在5-10bp。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认为,11月20日的LPR报价非常关键和重要,它将明确MLF利率和LPR之间的传导机制。
“我建议我国LPR报价应采取美国类似的模式,即MLF下调5bp后,相应的,下一期LPR也应同步下调5bp。”温彬称,如果20日的5年期LPR也跟随MLF下调5bp,那么政策利率和LPR之间的传导机制就明确了,但这是否意味着挂钩5年期LPR的新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也会下调,只能拭目以待。
不过,从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行的角度看,除了新增贷款通过挂钩LPR的方式降低实际利率外,推动存量贷款定价基准稳步切换为LPR也同样重要。毕竟存量贷款才是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大数,推动存量贷款利率下行,能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带来更为显著的作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及“抓紧研究出台存量贷款基准利率转换方案”。
王一峰预计,鉴于存量贷款切换定价基准的复杂性,很可能会分类安排,年内可能会推出存量对公贷款跟踪LPR的转换方案。
“当前,对公中长期贷款总额约55万亿,驱动这部分产品定价下行,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安排。央行LPR改革的目标主要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消除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超额利润,以此改善小微民营企业融资条件。”王一峰称,原有对公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于偏大型企业,这类企业议价能力较强,LPR改革后对这类企业的实际利率水平也较低,LPR机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挤压银行对于大型企业超额利润的效果,因此预计对公存量合同切换利好大型优质企业,有助于其财务成本节约。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进入11月以来,央行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尤其是不到两周时间两度下调政策利率,让市场看到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不少分析认为,展望下一步货币政策,降准、降息都还有空间。
中泰证券研报则认为,在猪价高涨和地产韧性的情况下,MLF利率下调传达的最重要的信号是,这两个干扰因素或许并不是货币政策宽松的障碍,结构性的问题还是要交给结构性的政策去解决。央行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先让明显偏高的MLF向市场回归,我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总体来看,货币政策仍然是朝着边际宽松的方向,需要关注节奏和力度对市场的扰动。下一步应关注货币政策节奏,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可期待。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表态,并不否认货币宽松的空间,而是视经济增长情况而动。要主动维持常态的货币政策空间,那么意味着央行在把握货币政策操作节奏和力度上更加精准、力求效率。”明明称,预计后续货币政策操作的组合可能是以下几个:
(1)小幅度降息,例如此前MLF操作利率小幅下调;
(2)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调整继续后延,将原本一次性降息(即MLF和逆回购同时降息)转变为两次降息(MLF和逆回购先后降息);
(3)继续定向降准;
(4)其他诸如MLF、再贷款、再贴现、PSL等机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MPA考核等;
(5)创设其他机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来源:券商中国
(来源:波段大师做波段的财富号 2019-11-20 17:09) [点击查看原文]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