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恒生指数跌破17000点,尽管第二天反弹逾千点,但难掩颓势,又连跌两天。

而恒生指数近1、3、5年的跌幅分别为29%、31%、38%。

众人恐惧,但超跌的港股,却可能面临系统性的配置机会。

当然,港股的投资难度非常高,所以投资一定要慎之又慎。

而长期来看,港股的复合收益未必比A股高。

所以,我更愿意投资A+H的港股基金。

按港股占比不低于30%计,我选取了近1、3、5年业绩最好、且回撤控制非常出色的3只主动基金:

此次港股跌破18000点,意味着港股的配置性价比更高了。

这两年,不少大佬都在港股中折戟了,那么鲍无可、丘栋荣和林英睿,为何能在恶劣的港股中取得出色的业绩?

01

首先聊聊近5年业绩最好的鲍无可。

鲍无可所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近5年涨幅55%,相对恒生指数的超额收益为90%。

而且,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近5年最大回撤不超过22%,不是一般的秀。

这源于鲍无可非常非常注重安全边际,他的投资理念是买入并持有高安全边际的股票,力争在任何市场环境中都尽量控制下行风险,通过收益的不断累积实现长期的超额收益。

鲍无可每一笔买入都是奔着绝对收益去的,宁可少赚也要避免亏损。

而对于安全边际的具体理解,鲍无可第一看重的是高壁垒,第二才是估值合理甚至偏低。

鲍无可看一家公司,先看的不是价格,而是看这个企业的竞争壁垒强不强。

鲍无可在这上面是交了学费的。

2016年前,鲍无可偏好低估值,喜欢买低PB的公司,但他进入港股市场后发现低PB模式不管用。

背后的差异源于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非常看重基本面,而且是看长期。

这也是价值投资的本质,即DCF模型,企业的价值是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

举个例子,同样两家公司每年都是一亿自由现金流,一家是钢铁企业,另一家是食品饮料企业。

展望未来,钢铁企业可能一两年利润不错,但是五年之后的利润看不清楚,盈利可见度低,而食品饮料公司,看十年大概率能保持现在的利润,盈利可见度高。

如果将股票比作债券,对于看不清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钢铁企业,那么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天生就是低估值。

而食品饮料企业盈利确定性高,所以不需要太大的风险溢价,那么就能给更高的估值。

举个例子,丈母娘看女婿,相比年薪50万的创业狗小张,反而更青睐月薪5000的公务员小明,就是看中了后者的确定性。

而竞争壁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性。

在鲍无可看来,高壁垒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先天的壁垒,对应价值股,股息率高,通过分红将现金流分享给股东。

比如公用事业领域享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进入门槛极高甚至无法进入,长期自由现金流很稳定。

第二种是后天形成的壁垒,主要来自管理层的能力,通过多年积累壁垒越做越厚,对应成长股。

鲍无可会基于定性、定量两个维度出发,挑选高壁垒的公司:

定性维度主要考虑产业链地位、行业周期、市场竞争程度、公司基本面等因素;

定量维度主要围绕股票内在价值的衡量等进行考量,如ROE、估值指标、财务健康状况等。

以最新持仓的十大重仓股为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凤凰传媒中南传媒、中海油股息率较高,今年至今涨幅均超过10%。

第二类成长股鲍无可也会投,如金域医学迈瑞医疗紫金矿业恒力石化等,但基于安全边际占比相对较低。

鲍无可19年年末还持有了报表未盈利的美团,一直拿到20年年末,并在21年年初卖出,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而鲍无可对复合收益的底线是8%,从过往5年来看做到了12%。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

现在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百分之三点几,一个股票资产因为承受了比较大的波动,所以肯定需要一定的补偿。

这个补偿额因人而异,我们觉得5个点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

所以,未来持有一只股票五年,每年赚到8个点是我们的底线。

如果你想持有鲍无可的产品,在享受低回撤的同时,不宜抱太高的收益预期。

02

近3年业绩最好的丘栋荣,自不必多说。

3月港股大跌之际,丘栋荣旗帜鲜明地指出港股出现系统性、战略性机会。

敢下这么大胆的判断,丘栋荣是全市场第一个全面看多港股的顶流。

最近,丘栋荣放开中庚价值灵动大额申购,这是自去年9月至今首次放开大额申购。

与市场主流意见相悖,他认为在稳增长背景下,随着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出台,基本面风险会逐渐降低。

至于权益资产的性价比,当前处于历史高位。

整个宏观利率水平(包括国内的无风险利率水平)其实是在持续创新低,股票的股息和债券的债息之间的差值,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达到了100%分位。

以中证800为代表的全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或者说风险补偿水平,已经重新回到了4月底5月初的水平。

目前,中证800的风险溢价率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上方0.9倍标准差附近的位置,约80%分位,或者说权益资产的性价比比历史80%的时间吸引力都要好;4月底市场最低点的时候大概是85%分位左右。

在具体的结构性机会上,丘栋荣看好估值非常便宜的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与稳增长预期相关的行业、以及一些小盘价值公司等。

而与内地经济高度相关的港股,在估值性价比更高的背景下,构建低风险、低估值、有一定成长性的高性价比投资组合,完全没有问题。

03

林英睿近1年收益第一的胜负手,在于他押注困境反转的航空板块,并且押对了。

广发价值领先A,自2021年Q2开始重仓航空股,22Q2航空股占净值占比47%。

因为林英睿极度看好航空股,所以广发基金也被戏称为“第五大航空公司”。

那么,林英睿看好航空的理由是什么?

首先,需要还原林英睿的投资框架。

林英睿的投资目标是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最大化,回撤和波动相对较小,夏普比率较高。

实现低波动、高夏普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由技术面因子贡献阿尔法的高频量化策略,另一类是主要由价值因子贡献阿尔法的均值回归策略。

而林英睿偏好后者,即困境反转的深度价值策略。

航空作为疫情受损行业,收入端受到极大冲击,成本端又受到高油价影响,伴随海航的破产重组,行业经营普遍严重亏损,处于历史底部。

而伴随疫苗接种率不断提升,新冠药物不断面世,政策的边际放松,航空业基本面继续向下的可能性较小,安全边际较高。

其次,航空业的供需格局也出现了明显改善,且具备不错的成长性。

从供给端来看,在2019年之前的10年里,基本是供过于求的局面,每年飞机引进架次增量都比行业需求增速快,但是从民航“十四五”规划中,未来五年增速已经降到5%左右。

从需求端来看,未来需求大概率会超过5%。以2019年为例,航空出行人数以证件数来算是1.6至1.8亿之间,乘坐了6亿次航班。

民航在国内人口的渗透率大约百分之十几,等疫情缓解后,需求会有持续性的增长。

所以林英睿认为未来3、5年,航空板块一方面有疫情缓解后的估值修复机会,二是有行业基本面反转的机会,有望迎来企业盈利提升和估值修复带来的戴维斯双击。

其实看好航空股的基金经理并不少,如周蔚文、谭丽、田瑀、周雪军等。

而我喜欢林英睿的一点在于他的初心非常正。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

大部分投资者的申购资金,是在基金经理的策略与市场风格高度匹配时涌进来的,很容易买在阶段性的高点。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基民的持有收益比不上基金的净值增长率。

作为管理组合的基金经理,我们很难预测基民的申赎行为、持有期限等。

因此,我希望自己能构造一条波动较低、回撤较小、长期收益率不错的净值曲线。

这样,基民在买入并持有一定时间之后,理论上能有比较切实的绝对回报获得感。

作为林英睿产品的持有人,在仓位可控的前提下,我很安心。

相关证券:
  • 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000979)
  • 广发价值领先混合A(008099)
  • 中证800(00090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