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起的债券调整到现在已经一个半月了。从11月初的小幅震荡,到月中的急跌行情,进而引发银行理财类产品的大额紧急赎回,造成债基撤出时的拥挤踩踏。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偏利空债市,叠加渠道压力下的市场反馈,中债-总财富(总值)指数自11月以来到12月12日,已下跌1.08%,而非常多的理财类产品,因为杠杆、非标资产等因素,同区间亏损超过这个数据的不在少数。我妈妈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二级市场的老股民,手里的大头资金基本交给了银行理财作为养老储备。近期在我的再三劝说下,也是把非锁定期的所有产品全部进行了赎回,短期以活期或转入货币基金为主保持流动性,后续等债市调整到位依然会让她关注理财类的产品进行投资。
在这个过程中,W博士也是遭遇了亲的灵魂三问:
1、账面还显示正收益,我为什么要赎回啊?
2、我赎回后拿着一大把现金干什么?
3、那我什么时候能再买理财产品啊?
其实这三个问题也是W博士从业途中经常被提及的,所以也想借着劝说妈妈赎回银行理财这件事,去解答一下很多小伙伴去买这种稳健型理财产品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的困惑。
(纯纯的干货分析,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并添加关注,您的分享就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一、账面还显示正收益,我为什么要赎回啊?
这个问题是绝大多数小伙伴在投资理财时会遇到的,他们通常抱着买入一只产品后能上涨,积累所谓的“安全垫”,只要整体是浮盈状态、收益是红色就会很放心。反而一旦连续几天打开APP看到“健康的”颜色,投资上的情绪就会特别容易焦虑与不安。
不过大家要知道,投资是向前看的。假如W博士有穿越能力,告诉你未来你账户上的投资收益要从 2%变为-2%,你会不会赶紧卖了?即使只是跌了 1%,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小伙伴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赎回。W博士没有超能力,只能用着很多的参考指标结合判断资产走势的模型,告诉你未来一个月你持有的股基/债基/理财有大概率要跌。但对于这样的建议,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妈妈都不相信你的鬼话,以后真对了就是你瞎蒙的,判断错了就觉得你还不如我。绝大多数小伙伴更愿意根据事实去做交易,但投资恰恰交易的是不确定性、是未来资产价格的走势,而不是过去。稳健型理财产品基本以固收类资产为主,相较于权益资产波动确实小很多,但相应的一旦发生了较大回撤,净值修复速度也要长的多,跌一周等仨月,跌仨周等一年,就是此类产品最大的特征之一。
因此,赎回只是战略性的撤退,就像是开车看到前方阴影处好像是个低洼,应该选择减速变道绕过,而不是直愣愣的就冲过去。
二、我赎回后拿着一大把现金干什么?
很多专注买理财20年的小伙伴,深陷的第二个误区就是拿着一大笔现金会感到十分恐慌,手痒总想着操作,这种“症状”往往在股民中更为显著,低仓是不可能低仓的,一辈子都要满仓。
在买一般的银行理财中,多数投资者抱着的心态是财富的保值增值。但W博士想说,股票/债券/货币这些我们较为熟悉的资产,乃至商品/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权/实体等另类资产投资,都有所谓的相对收益比较。比如今年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调整,W博士在某银行买的货币基金大幅跑赢90%的用户。虽然从账户的绝对收益来看也就1.01%,但同期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885062.WI)、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885008.WI)、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WI)的表现分别为0.54%、0.46%和-2.82%。换而言之,可能在某些时间区间,拿着一大把现金什么都不做,反而是一种更好的投资操作。
三、那我什么时候能再买理财产品啊?
在当下这个时点,想要继续去做一些闲钱理财,但明确知道自己承受不了过多亏损风险(亏损1~3%区间)的小伙伴,W博士推荐【货币基金80% + 固收加基金20%】的配置策略。其中,含权债基利用“股债跷跷板”的风险对冲特性,可能会有更好的投资收益体验。小伙伴可以认真读一下W博士的干货文章,【硬通货】手把手教你看懂股债性价比模型。
#基金投资指南# #疫后复苏成A股最强主线# #“新十条”后股市怎么走?# #龙虎榜解读#
$富国稳健增强债券A/B(OTCFUND000107)$$交银周期回报灵活配置混合A(OTCFUND519738)$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不作为具体投资建议)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